文章

英雄花开广州城,黄埔军校建校百年之重走黄埔革命路线攻略

【作者】
文_王一帆/中国旅游 图_维基百科
2024.06.15

坐落在珠江江心的长洲岛,又名黄埔岛,原是广州东南的门户。近百年来,它守望珠江口,见证着中国人追寻强国强军的荆棘之路。从这里开始,一群青年人用生命书写信仰,一个民族踏上救国之路。悠悠岁月,炮火声与大部分的军校建筑早已不复,现在校址上的一事一物,都寄托着当下的追思。

广州城内现时还保留着许多民国时期的建筑:仿罗马古典式的钟楼,兼容中西风格的陵园,建立于水泥土厂上的纪念馆,以及具民国风韵的餐厅……革命的峥嵘岁月早已远去,而那些人和事却长存人们心间。

七月的长洲岛苍翠欲滴,随着船只行进至码头靠岸,一段并不遥远的峥嵘往事在眼前缓缓展开……曾经,码头两旁的竹排楼上有一副震撼人心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掷地有声的文字燃起多少黄埔军人的报国热情,激励他们前赴后继地投身革命。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由 Chintunglee 拍摄)

黄埔军校建校背景

1912年,清政府被推翻后不久,新生的民国很快又陷入了北洋军阀的混战中。军队、政治、派系错综复杂,经济状况异常艰难。不同军阀、派系间的明

争暗斗,国外势力虎视眈眈,都像乌云一般沉沉地压在新政府的上空。孙中山意识到,要实现国家的独立和统一,必须拥有一支忠于革命的军队。因此,他决定倣傚苏联红军,建立一所自己的军官学校,培养革命军队。

「陆军军官学校」

建于1924年的「黄埔军校」,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有黄埔岛别称的长洲岛上,而得名「黄埔军校」。虽然后来三易校址、五改校名,但位于黄埔岛的旧址早已深入人心,「黄埔军校」的名字也随着军队前行的步伐广为流传。如今的军校旧址已改为纪念馆,占地面积71,939平方米,陈列面积1,700平方米。馆内有校本部、孙中山总理室、孙总理纪念室、孙总理纪念碑、俱乐部、东征阵亡烈士墓园、北伐纪念碑、中山公园、仲恺公园、黄埔公园、济深公园、白鹤岗砲台等多处文物建筑。行走其间,彷彿又看到那个年代的政治风云和战火硝烟,有民国政府的建立、有北伐战争、有军阀混战、有抗日烽火、有解放战争⋯⋯可以说一部黄埔记事,半部中国近代史。

军校展馆

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的对联,字里行间流露出军人破釜沉舟的革命决心。右侧墙上为蒋介石手书的校训「亲爱精诚」,意在号召革命同志、同学都要相亲相爱,诚心诚意,精益求精,团结一致。通过二门,就进入「黄埔军校展馆」。展览内容包括「黄埔岁月」、「军校变迁」和「情系黄埔」3部分,这里收藏了300余张图片、30余件(套)文物,古旧的校服、学员的毕业证书、饱含深情的家书等,为观者娓娓道来先辈们的军旅生涯与对家国的真挚情感。展览馆还以影像与文物结合的方式展示了黄埔军校近百年的历史变迁及显赫地位。根据统计,黄埔毕业生中至少有一半牺牲在抗日的战场上。「共和国将军的摇篮」中走出的军人们,让后人肃然起敬。

校本部

再向校内走,就是规模庞大的主体建筑——走马楼,也是学校的校本部所在地。之所以称为走马楼,是因为楼的四周都有走廊可供通行,甚至骑马在里面也可以畅行无阻。建筑为砖石结构,白墙灰瓦,整体排布呈「王」字型,最底层是卫兵室、管理部、课堂、军械室、寝室、学生饭堂等学生日常活动的区域;2楼则是总理室、校长室、官长饭厅、教授部、教练部、自习室、军需部等校领导的工作生活区。如果说总理室和校长室尚有一点风雅的布置,那学生宿舍的条件在现在看来堪称「艰苦」。除了牀铺与摆放洗漱用品的柜子,房间中并无他物。几十张牀整整齐齐地排列着,牀褥上几乎看不到褶皱,被子也被折叠成「豆腐块」。当年的学生每天早上5时就需要起牀、晚上9时半熄灯就寝,生活作息非常规律。整理宿舍也是学生的日常事务,如果没有做好(例如衣物和房间清洁不佳),就会被惩罚周日不得进入广州市内休息。

 

广州鲁迅纪念馆(国民党「一大」旧址)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由 myself拍摄)

 

这处位于广州文明路,俗称「大钟楼」的建筑,原是晚清考试用的「贡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除科举制,这里便建起了两广高级师范学堂(后改名为广东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1月,孙中山在此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一大」,展开国共合作。1926年,为纪念孙中山,学校改名中山大学。文学家鲁迅到中山大学中文系任教期间,也曾在「大钟楼」中住过。

 

走进钟楼,会发现很多陈列展览都与鲁迅先生的广州生活有关,如鲁迅与许广平的近现代书画、油画原版、连环画稿等。礼堂中所有布置都与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时一模一样。迎面是高悬的孙中山像,两旁伴有中华民国国旗和中国国民党党旗,旗下是讲台。礼堂内的座位与当年并无二致。在左起第4排座位标有「第二十九号毛泽东」,这里就是当年毛泽东的座位。

 

黄花岗公园

黄花岗公园位于广州市先烈路上,园内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这里长眠着1911年为推翻清王朝而英勇捐躯的七十二位烈士。从正门孙中山先生手书的「浩气长存」牌坊至七十二烈士墓,地形步步升高,两侧列植柏树,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纪念建筑设计巧妙、寓意深刻,比如主墓道中段的默池,桥面刻意铺砌齿状凿石,人们经过自然会低头慢行,营造了低头默哀的气氛;沿纪功坊的楼道可由底层上至2层,在2层前后各安放72块连州青石,呈金字塔形,暗合「七十二烈士」之数。

墓园建筑兼容中西,既有西方建筑的影子,又传承岭南特色,呈现出清末民初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特点。比如有浓厚的中国传统陵园风格的墓道、祭台、墓碑,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的红门,仿希腊科林斯柱式的邓仲元墓等,是近代中国留给世人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由 ScareCriterion12 - 自己的作品,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04626093)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坐落于珠江南岸,毗邻海珠桥,是依托于广州大元帅府旧址而建的纪念馆。前身为兴建于1906年的广东士敏(即「水泥」的音译)土厂。1917至1925年间,孙中山3次在广东建立革命政权,其中两次在此办公,筹建黄埔军校等一些对革命事业有重大影响的决定都是在这里作出的。

图片来源:wikimedia.org

纪念馆主要分南、北两楼。南楼主要设置「帅府百年」复原陈列、「孙中山在广州三次建立政权」基本陈列,共有3层:第1、2层有武器库、收发库、医官室等,这里复原或直接保留了当年的陈设布局。2层主要有大元帅府公报编辑发行室、总参议室、参谋处、秘书处,是决策的核心地方。孙中山与夫人宋庆龄的起居室位于3楼,这里还是夫人工作的地方,据说当年一切英文信函都由夫人执笔,此地亦是孙中山与宋庆龄共同生活了最长时间的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