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焦桐】To Eat or Not To Eat──论食人

【作者】
文_焦桐 图_旅读、WikimediaCommons
2023年12月号 第142期
2023.11.29

食人者与牺牲者之间构成了复杂的隐喻,原始部落食人习俗,并非为了充饑,除了胜者与败者间的征服关系,还有一种仪式,是象征祝福的丧葬文化。

 

 

我曾经指导刘淑萍的学位论文《中国文学中的食人》,探讨中国文学里的食人意象、寓意、食疗、时代背景及多面向人性。

 

食人风俗(cannibalism)是耸动的主题,古今中外的例子甚多。本文不讨论大饑荒、天灾人祸时的求生式吃人。仅文化层次就颇多事例,诸如《旧唐书.隐逸.王友贞传》所载「割股疗亲」,可谓中国孝道的极致表现,接近佛家舍身供养的精神;《聊斋.连城》里的刲肉疗疾;元杂剧《孝义士赵礼让肥》搬演兄弟友爱的典型:《水浒传》剜心脏做醒酒汤。中国自古有食人习俗,食人不一定为了营养,也为了疗效,明朝李时珍编纂的《本草纲目》五十二卷即记载人体器官入药者37种,包括汗、泪、屎、尿、发、血、人骨、人胆、人肉、津唾……

 

巴西原住民图皮南巴人肖像画 ©Wikimedia Commons

巴西原住民图皮南巴人肖像画 ©Wikimedia Commons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长期以来,人们常将食人行为联想野蛮文化。蒙田有一篇散文〈话说食人部落〉,为「野蛮」人辩护,指出欧洲的火烧酷刑,比原始部落的食人尸更野蛮。远藤周作《深河》叙述木口在太平洋战争时,部队被英国兵和印度兵追赶,所有人都营养失调,一半以上罹患疟疾,纷纷倒毙在丛林里。同袍冢田留下来照顾受重伤掉队的木口,他弄来人肉。他们吃的是南川上等兵的肉,用来包肉的纸是他一直带在身上的新婚妻子的来信。

 

当代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的《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有一章谈食人,指出人吃人之谜,涉及不缺乏其它食物的情况下,社会所认可的食用人肉现象。

 

获取可吃的人体大致有两种方式:吃人者以暴力杀害被吃者,或食用自然死亡的亲属尸体;前者是战争的侧面,后者属丧葬礼仪。许多部落和村庄社会的丧葬习俗,存在著分食死去亲人的少部分身体,但所吃的是死者骨灰、碳化的肉等象征性遗物。食用被爱者的骨灰是火葬的一种逻辑延伸。死者火化后,灰烬往往被收集保存在容器中,最终伴随饮料吞食下去。另一种常见的处理尸体方式,是等待埋葬后的尸身腐烂,取出骨头的一部分或全部,重新埋在家室之内,或置于篮子挂起来,最后捣碎这些剩骨,并饮料吃下肚。

 

巴布亚纽新几内亚的弗瑞(Foré)妇女掘墓挖出埋葬两三天的死者,从尸骨切下肉,放进竹筒中和羊齿植物的叶子、绿色菜一起煮食。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卡尔顿.盖达谢克发现:弗瑞妇女罹患「库鲁病」一种致命的「发笑病」,在发病的后期,患者无法控制脸部的肌肉,看似一直在笑,笑到死为止。这种「慢性病毒」引起的病,很可能是她们吃部分腐烂的尸身所致。

 

墨西哥阿兹特克古文明遗留下的金字塔 ©Wikimedia Commons

墨西哥阿兹特克古文明遗留下的金字塔 ©Wikimedia Commons

 

 

股肉红烧,臀肉清蒸

 

虹影的自传《饑饿的女儿》有一段叙述「水馆子」的人肉包子:「吃了包子的人还想吃,这才生意红火,就像现在火锅馆里的人,往汤料里放大麻根、罂粟杆一样。」灾荒年,肉很稀罕,水馆子的肉馅「鲜得要命」。

 

妇孺的肉质在文学描述中最优。莫言的小说〈弃婴〉结尾插叙了一段短文:「一个美丽温柔的少妇,杀食年轻男子。股肉红烧,臀肉清蒸,肝和心用白醋生蒜拌之。这个女子吃了许多条男子,吃得红颜永驻。我想起在故乡遥远的历史里,有一个叫易牙的厨师,把自己亲生的儿子蒸熟了献给齐桓公,据说易牙的儿子肉味鲜美,胜过羔羊。」

 

唐三藏绘画 ©陈育升/旅读

唐三藏绘画 ©陈育升/旅读

 

所有肉品中,唐三藏才是最令人垂涎的肉品,几乎所有妖怪都觊觎著至少要吃一口。三藏乃金蝉子转生,十世修行的好人,自幼为僧,元阳未泄,吃了他一块肉即能延生长寿,与天地同休,自然是妖魔垂涎的目标。《西游记》中,黄风岭的黄风怪对食人比较讲究,他捕捉到三藏,并未急著吃掉,而是绑在后园定风桩上,先等待三五日,一方面自然是怕孙悟空、猪八戒来搅扰,再方面是让三藏的身体干净,不管蒸、煮、炒、煎都会更美味。

 

这种烹调准备工作同样见于八十五回,豹子精逮了唐僧绑在树上,先饿他两三天再宰来吃,就为了净空肉身内部,乃是一种清洁食物的手段。净空之后如何烹制呢?有小妖建议「碎劖碎剁,把些大料煎了,香喷喷的大家吃一块儿」,这是肉末汉堡的吃法。另有较讲究口感的小妖持不同意见:「还是蒸了吃的有味」;另一个说:「煮了吃,还省柴」;又一个道:「他本是个稀奇之物,还著些盐儿醃醃,吃得长久」。小妖们品味、喜好各异,搞肉的办法不同,珍惜好肉的基本心态则一。

 

河北正定西游记宫,盘丝洞主题 ©安哥/CTPphoto

河北正定西游记宫,盘丝洞主题 ©安哥/CTPphoto

 

 

战败化身俎上肉

 

最为国人熟知的为仇恨吃人,莫如岳飞:「壮志饑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德国作家徐四金在长篇小说《香水》的结尾描述葛奴乙──一位炼香水成魔的杀人狂,半夜走到坟场,在一群败类聚集中,打开他精心炼制的香水,从头淋到脚,「突然全身好美,像光辉的火焰」,天使般,吸引了所有的罪犯围了过来。这群罪犯生吞活剥人肉并未引起吾人的惧怖与同情,原因是被吃者本身即是人魔,葛奴乙谋杀了26个美丽的处女,只因为他迷上了她们身体的味道,要用她们的体香炼制香水。本来,将这样的人魔碎尸万段亦不算残酷,全城的仇恨也都集中起来,庆典般等著看他被凌迟至死。无奈那香水使他成为上帝,所有闻到气味的人都臣服在脚下,使一场行刑大典变成世纪狂欢,令上万人在广场上集体性交。

 

打仗最易引发仇杀,进而吞食。德国水手汉斯.斯塔登在巴西的图皮南巴印第安部落被掳,死里逃生后,叙述亲眼目睹战俘在仪式中遭折磨,肢解,煮熟,分发吃掉。这是战争性食人的基本模型。吃敌人以补充战时口粮,似乎是很多村落社会的共同行为。毛利人的军队有意只带一点点食物,在行进途中,他们盼望补给到人肉资源,并津津乐道敌人的肉是如何好吃。

 

图皮南巴人、休伦人或易洛魁人并非为了获取人肉而打仗,人肉只是打仗的副产品。从收支角度来看,他们吃战俘的肉是相当合理的。如果我们视战争为有组织地获取肉食的一种狩猎形式,其代价远远超出收益。

 

随著国家形式的政治组织兴起,战争吃人的实践就停止了。马文.哈里斯断言:主要是收支情况改变了,更有效的动物性食物资源开始被利用,战犯的额外用途不断增加,使他们活著比死了更有价值。

 

水浒传里的角色常常以人肉下酒,比如黑旋风李逵,他也真的拿了黄文炳的心肝做醒酒汤。图为差点杀了宋江做醒酒汤的王英 ©Wikimedia Commons

水浒传里的角色常常以人肉下酒,比如黑旋风李逵,他也真的拿了黄文炳的心肝做醒酒汤。图为差点杀了宋江做醒酒汤的王英 ©Wikimedia Commons

 

 

献祭心脏即勇者

 

几千年来,食人者一直与文明社会对立。在我们的文化中,食人是混乱无序的象征,缺少道德、法律与制度,代表著极端的野蛮与残忍。玛格丽特维在《餐桌礼仪》一书中揭橥:「食人风俗从来都不是无意义、无意识、游离于礼仪之外的;实际上,它被严格地限制著,并且吃人比吃日常的饮食更具有觉悟。」

 

1521年,62名西班牙士兵在战争中被阿兹特克人俘虏,被带到敌人的首都特诺奇蒂特兰(今墨西哥城)城中的一座寺院金字塔前杀死:「他们称俘虏的心脏为『珍贵的鹰仙人掌果实』,将它们高举起来,奉献给太阳神。」

 

据说牺牲品的心脏献祭给太阳,是它具有鹰的勇气与美洲豹般的强烈欲望;而鲜血,平息了大地的饑渴,令土地更加肥沃。除了享受人肉的愿望,祭祀还涉及到上千种不同的含义与情感。食人的事实要隐藏在神圣的仪式、谨慎的举止之下,人肉才是洁净的,且整个食人过程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阿兹特克族的食人现象,其范围与复杂性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我们目前所知的唯一拥有庞大人口且把食人行为风俗化的帝国。

 

纽西兰原住民毛利人往昔会将战俘当成口粮 ©DoD photo by Erin A. Kirk-Cuomo/Wikimedia Commons

纽西兰原住民毛利人往昔会将战俘当成口粮 ©DoD photo by Erin A. Kirk-Cuomo/Wikimedia Commons

 

 

食人肉不仅为止饥

 

食人者与牺牲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复杂的隐喻:被拷打、被屠杀、被吃掉的一方,代表著黑暗、原始的兽行与野兽。或者说,牺牲品是一种野兽,应该被文明的一方吃掉,破坏它所代表的力量。吃掉敌人,「摄取」其力量,增加到自己身上。

 

那些原始部落食人习俗,并非为了充饑,而是一种仪式,象征祝福的丧葬文化,啃食死去亲属的遗体,或撬开头骨、食用骨髓,皆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

 

我越来越觉得,食人是个深刻的问题,值得吾人探索。

 

 

****************************************

 

焦桐

 

焦桐

 

1956年生于高雄市,「二鱼文化」公司、《饮食》杂志创办人,曾为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退休后专事写作。已出版著作包括散文《暴食江湖》、《滇味到龙冈》、《味道福尔摩莎》、《蔬果岁时记》、《为小情人做早餐》及诗集、论述等等卅余种;编有年度饮食文选、年度诗选、年度小说选、年度散文选及各种主题文选五十余种。

 

****************************************

 

延伸阅读

 

感官牵引精神:焦桐浅谈饮食哲学

 

https://www.orchina.net/article/3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