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应试九天,生死由天:看《长风渡》科举大观园

【作者】
文_李开周 图_《长风渡》官微、视觉中国
2023年9月号 第139期
2023.08.31

天刚蒙蒙亮,在一间间号房中,却是一派热火朝天之景,寒窗苦读多年的考生们,将毕生所学尽数呈现于试纸上。科举制度流传千年,各朝规定也有所差异。影视剧《长风渡》里,主角一连考了9天笔试,在真实科举考试中,考生真的必须挨饿作题吗?

 

 

最近《长风渡》热播,用40集的体量,讲述布商之女柳玉茹与豪门公子顾九思相爱相杀的故事。这部剧架空时代背景,虚构了一个在历史上从来没存在过的「大荣」王朝,但又不可避免地使用不同朝代的历史元素。尤其是男主角顾九思参加乡试那段剧情,将唐朝、宋朝、明朝的科举制度任意使用,容易让我们这些对真实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如堕入五里雾中。

 

《长风渡》究竟使用了哪些朝代的元素呢?顾九思参加乡试又折射出哪些朝代的科举制度呢?且让我们打开哆啦A梦的时空任意门,来一场小小的历史探秘之旅。

 

 

©《长风渡》官微

©《长风渡》官微

 

 

从手握大权到有职无权

 

本剧虚构出的时代背景是大荣朝,此朝共有13州,各州都有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都手握大权,掌控著当地的军政和民政。从节度使拥有实权这一点来看,大荣朝就是唐朝,因为唐朝节度使权力极大,既能管军,又能管民,还能征收赋税、任免官员,每个节度使几乎都相当于一个诸侯国的国主。

 

到了宋朝,节度使还在,却迅速沦为虚衔,有地位,有俸禄,没有实权。即使在南宋初年,武将权力飙升,岳飞和韩世忠等大将已经显露出军阀的迹象,那时候的节度使也还是虚职,必须加上枢密副使、神武军统制、某某制置使、某某安抚使、某某宣抚使等头衔,才能调动军马,假如仅有节度使职位,怕是连一个小兵都指挥不动。

 

至于宋朝以后,节度使比虚职更虚,因为已经彻底消失了。所以,让节度使拥有实权的大荣朝很像唐朝,然而大荣朝的行政区划又跟唐朝不一样——唐朝可不止13个州,而是有300多个州。

 

 

©《长风渡》官微

折扇最初由日本人发明,在北宋时期传入神州大陆 ©《长风渡》官微

 

 

唐朝制度搭上宋朝器物

 

如果我们留心剧中出现的道具,大荣朝看起来又很像宋朝。首先是折扇,男主角顾九思和他的几位朋友出场时都拿著折扇。唐朝有没有折扇?没有,只有不能折叠的团扇、蒲扇、芭蕉扇。折扇是日本人发明的,北宋时期才传入中国。

 

其次是金锭,第一集开场不久,顾九思就试图送给柳玉茹一枚金锭,从这枚金锭的马蹄造型上看,颇有宋朝特色,宋朝以后的金银锭一般是元宝形,像小船一样。

 

然后就是鞭炮,顾九思进贡院参加乡试那次,贡院门口的小吏用竹竿挑起一长串鞭炮,劈里啪啦地燃放起来。唐朝有鞭炮吗?没有,必须到北宋中叶以后,用纸张卷裹火药和引线的鞭炮才得以发明。在此之前,中国人过新年,驱邪的工具就是爆竹,把竹子扔到火堆里,烧得咔吧咔吧作响,那是真正的「爆竹」。

 

 

©《长风渡》官微

©《长风渡》官微

 

 

一场乡试,多种解释

 

如果我们留心本剧的科举考试部分,其时代背景又彷彿距离宋朝和唐朝都很远。不妨回看一下剧情:第11集末尾,顾九思参加徉州乡试,柳玉茹和公婆一起送他,柳玉茹话里话外说,乡试要考9天,进了贡院就不许出来,够顾九思受的。第20集开头,顾九思的好友杨文昌也参加徉州乡试,杨文昌父母送考,其母送到贡院门口仍不放心,要一直送到号房里面去,结果被父亲拦住了。然后就是9天之后,乡试考完,顾九思回到家,突然想起自己答题时,破题用错了一个字,不禁向柳玉茹叫苦。

 

剧中多次出现「乡试」这个词,乡试是古代中国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环节,指的是地方考试,通过以后就是举人,然后就能进京考进士。在唐朝,考生如果想考进士,必须先参加县官主持的县试,再参加州官主持的州试或者府官主持的府试(州为普通市,府为直辖市),州试或府试合格,即可进京考进士。无论县试、州试还是府试,在唐朝都不叫「乡试」,而是叫「解试」。

 

到了宋朝,由于县试太容易作弊,考不出真实成绩,朝廷取消了县试,让考生直接参加州试或府试。宋朝的州试和府试同样叫「解试」,只有到了元朝、明朝和清朝,「乡试」这个词才真正流行起来,但指的却又不是类似唐、宋两朝的州府试,而是由省级长官或学政大臣主持的更高等级地方考试。剧中顾九思和朋友杨文昌是徉州人,去参加徉州考试,如果按照唐朝和宋朝的制度,他们参加的只能是解试,没有乡试一说;如果按照元朝、明朝和清朝的制度,他们倒可以参加乡试,但必须参加省级考试,而不是在他们家乡徉州考试。

 

 

©《长风渡》官微

©《长风渡》官微

 

 

九天考一试,心系凌云志

 

许多观众认为《长风渡》是以唐朝为历史背景。那么好,我们来看看唐朝解试要考多少天。唐宪宗元和十三年(西元818年),白居易在杭州主持解试,总共考三道题:一首诗、一篇赋、一段帖经。所谓「帖经」,就是考官从《周易》、《礼记》、《诗经》、《尚书》等经典中随意选一部,任意翻开一页,用纸贴住其中一部分文字,让考生根据上下文,将遮盖住的文字默写出来,所要测试的是考生对古代经典的熟悉程度。至于诗和赋,也都有要求,白居易要求考生写一首以「余霞散成绮」为主体的格律诗,再写一篇以「长剑倚天外」为主体的赋。一首诗、一篇赋、一段帖经,总共要考多长时间呢?3天。

 

同样还是西元818年,白居易好友令狐楚在华州主持解试,考题除了一首诗、一篇赋、一段帖经之外,还有一首长歌和一篇散文。因为考题多于白居易主持的杭州解试,所以令狐楚留给考生的答题时间也较长,总共考5天。事实上,唐朝科举考试远远谈不上成熟,考试时长和考试内容都没有形成稳定的规则,解试可能考3天或5天,甚至只考1天也是可能的。

 

再看宋朝,宋朝科举制度相对成熟,解试一般考9天,解试以后进京参加的省试一般考3天,省试之后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则只考1天。剧中顾九思参加乡试,考试时长是9天,类似宋朝的解试。然而剧中又借柳玉茹之口说,乡试连考9天,当中不许考生出场,这与宋朝解试并不相符。宋朝考场里没有餐厅,考生必须自带饮食进场,而解试的时间一般又在中秋前后,天气还比较热,所以考生携带的食物不可能长期存放,所以考官必须定期把考生放出来,让他们回家或者回客栈,去补充新鲜安全的饮食。在明朝和清朝,乡试通常也是要考9天,也是让考生自带饮食,考官也必须定期把考生放出来,不可能持续9天不放人。

 

 

中国科举博物馆 ©视觉中国

中国科举博物馆 ©视觉中国

 

 

凌晨四点逐梦去

 

我们以清朝干隆十七年(西元1752年)北京顺天府乡试为例,看看古代乡试的真实情形。西元1752年,旧历八月初八凌晨四点钟左右,顺天府治下的考生就要赶到考场,等著考官点名。点完名要搜身,搜完身进考场,进了考场却不能答题,因为第一份考题还没有发下来,所有考生都要待在自己的小房间里。

 

八月初九早上,考官公布第一份考题,考生开始答卷。答到天黑,自己点灯,考累了就在小房间里睡下,第二天接著答卷。初十傍晚,所有考生必须交卷离场,回自己住处补充饮食。八月十一凌晨四点钟,考生们再次赶到考场,再次点名搜身,进场以后领到第二份考题,晚上仍然要睡在各自小房间里。八月十三傍晚,考生们必须上交第二份答卷,然后必须离开考场,再回到各自住处补充饮食,次日凌晨再次点名进场。八月十五领第三份考题,十六傍晚交卷离场,至此全部考完。

 

总结一下,假如顾九思参加的是清朝乡试,那么他在第一次进入考场和最后一次离开考场之间,还有两次离开考场的机会,绝对不是连续9天一直待在考场里。否则的话,他要么会因为食物匮乏而饿死,要么会因为食物腐烂变质而中毒。

 

 

©《长风渡》官微

©《长风渡》官微

 

 

****************************************

 

李开周

 

李开周

 

专栏作家,古代社会生活史研究者,擅长将生硬历史以活泼生动方式呈现。出版书籍数十本,著作有《吃一场有趣的宋朝饭局》、《包公哪有那么黑:你所不知道的包青天》、《千年房市:古人安心成家方案》与《谁说不能从武侠学数学?》等。

 

****************************************

 

延伸阅读:许仙与白娘子的最初是鬼故事?从《新白娘子传奇》一探历史

 

https://www.orchina.net/article/3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