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旅读早安】含笑赴死造世界~黄花岗那些八○后!
惊天地、泣鬼神的黄花岗起义,
虽然有最充份的准备,却也在意料中失败。
当时百多位平均年龄廿九岁的青年男女,
眉头不皱一下,含笑地以大无畏的精神,
前往赴死的路上,只为巨龙敲开新世界的大门……
黄花岗之役──一场充满悲剧色彩的壮烈行动。一群忧怀国事的年轻人,以血肉之躯试图挽救国家未来的命运,其情可悯,其事可佩,那种超越成败价值的纯粹信念,让人震撼。
错杀一人,大事已沉
但这次也行动也最令人惋惜,因为这是募款最充裕、计画最详细、准备最充足的一次起义,但没想到老天另有操作: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直接导致了起义的败果。
一九一一年四月八日,革命党人温生才计画刺杀屡屡挫败革命党行动的广东水师提督李准,虽然行动成功,但无奈死的不是李准,而是广州将军孚琦。这起事件让清廷顿生警觉,全城戒严、搜捕。革命党员因此大量撤出广州,也导致军火输送出现问题。孙文奔波奔走募资买来的武器,黄兴日盼夜盼的军火支援,就这样瞬间灰飞烟灭,五日后的起义计画也因此形势诡谲。
这件起事前的插曲,打乱了所有的布局。此时,革命党员对是否仍然举事争论不止,主事的黄兴备受压力,为了士气以及日后募款仍然有望,在预计失败大于成功的机率下,仍然决定起兵。原本计画的十路起义,最后改为四路,但因协调未到位、接应火力延迟等等各种原因,事发时只有黄兴一路发动,其他三路均未出现,无人桴鼓相应。
黄兴率领百余人敢死队进攻两广总督府,首发三弹,但遭到清军的重重围击,后兵分三路突围,部分人被迫退入源盛米铺。相持不下后,清军放火焚烧,黄兴明白大势已去,战至右手断两指,在其他人的掩护下从广泰泥水铺逃走。年纪仅二十出头的喻培伦、林时塽、林觉民、方声洞等,以及数十位来自南洋的革命青年多数人被捕、被杀,壮烈牺牲。
左_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墓纪功坊©陈一年/CTPphoto;右_广州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外雕像©陈一年/CTPphoto
妇女化身女超人
值得一提的是,黄花岗之役有许多女性参与,这在当时的年代是难能可贵的,许多革命党人的妻子或姊妹,都参与了这次的起事,而且贡献良多;陈璧君(汪精卫妻子)、陈淑子、胡宁媛、徐宗汉(黄兴妻子)、卓国华、杨光汉的嫂嫂吕氏、徐进坤之妻某氏、何少卿、 胡佩元、 宋铭、 黄庄汉翘、 徐佩瑶、梁绮川、梁梅玉、广妹、罗阿练、罗四妹等等,皆以不同方式参与了这场起义:她们的主要任务,一是运输军械弹药,二是伪装各处的机关主妇与女佣。
虽然无法像男子那般上战场与清军厮杀,但女性的蕙质兰心,在这次起义发挥了很大的功效。她们重视细节,处处小心,在运送武器上却发挥出非常大的助益,比如有人将武器藏于腹部扮作孕妇,或如「革命新娘」卓国华假扮成新娘子,利用花轿来抬军火,同「新娘」一起运抵目的地。不仅牺牲的男同志留名历史,那些名不经传的女性们也值得被后人赞颂。
左_黄兴©wikimedia commons;右_照片中端坐者为徐宗汉(后为黄兴之妻)©wikimedia commons
老天自有安排
黄花岗起义失败,但从这次革命中存活下来的同志,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继续为革命党奉献己力,并持续为往后的义事努力著、奋斗著,直至他们推翻满清创立中华民国。
其中,被黄兴痛骂临阵脱逃的陈烔明,为了证明自已的决心,成功拉拢了广东新军加入革命党,并在武昌起义后,率领新军响应,光复广东。后来在袁世凯称帝时,坚守广东,为革命党留下最后的根据地。
成功逃出广州的莫纪彭,他努力搜罗资料,编写清末民初历史,为后代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也让黄花岗牺牲的烈士能流芳百世。
而原本温生才刺杀的对象李准,也因为此事件后遭到政敌张鸣歧的猜忌打压,转为支持革命党,响应辛亥革命。
三二九之役是一场失败却光荣的起义,虽然令人扼腕,但因为有一群年轻人愿意用生命来证明自己理念的价值,他们用自己的身躯当踏板,让接下来的武昌起义能打开中国追求民主共和的桎梏。黄花飞舞,英灵不灭,英雄捐躯,永世长存!
湖南长沙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寇善勤/CTPphoto
那些定格于如花之年的「富二代」
七十二烈士的平均年龄只有二十九岁,家境大多优渥、留学海外,或是事业有成的华侨,但他们放弃了锦衣玉食,选择牺牲生命也要敲一声帝国的丧钟。
林觉民,一八八七年出生书香门第,家境富裕,曾赴日本留学。腿部中弹被俘,当时的两广总督张鸣歧亲自提审,林觉民拒绝下跪,最后英勇就义,年仅二十四岁。参加起义之前所留之《与妻诀别书》,千古同悲。
方声洞,一八八六年出生于福州富商家庭,父亲曾任县令,八位兄弟姐妹及嫂嫂中有六位皆加入中国同盟会。在起义中,方声洞身中数弹而死,年仅二十五岁。
喻培伦,一八八六年生于一个富裕糖商家庭,之后留学日本,考入日本千叶医校专攻化学,有「炸弹大王之称」。临刑前高呼:「学术是杀不了的,革命党人尤其是杀不了!」;「党人可杀,学理不可灭!头可断,学说不可绝!」英勇就义,年仅二十五岁。
林文,一名时塽,一八八七年出生,祖父曾任官至云南巡抚。自日本大学毕业后,参与革命,起义当日时英勇牺牲。
郭继枚 、余东雄,他们是黄花岗起义遇难者中年纪最小的两位,一个十九岁,一个十八岁,生在南洋长在南洋,他们回到祖国,立志为祖国战斗,最后双双战死。新加坡的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的入口处,其中两座持刀枪的铜像就是郭继枚和余东雄。
严确廷,生于一八八七年,曾在广州当医生,之后回老家水东街开西药房,作为革命党人的联络站。负责搜购贮运枪枝弹药,事泄被捕,被斩首于总督署前。
李炳辉,一八九〇年生,于新加坡英国长老会教堂从事传教,加入同盟会参与起义而牺牲。
罗仲霍,一八八一年生,于吉隆坡担任校长和槟城华文报《新报》主笔,起义当中弹负伤被捕而就义。
陈可钧,一八八八年生,留学日本就读弘文学院普通科,返国参与起事,战死。
陈更新,一八八〇,留学日本,毕业后回国后被聘为教授,与清军相持三个昼夜,终因弹尽力竭被捕,从容就义。
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新加坡的晚晴园©麦翔云/旅读
那些「似是而非」的黄花岗
三二九非三二九
一般人们所熟知的「三二九黄花岗」之役,其实当天的西历是1911年4月27日,而农历是清宣统三年3月29日,所以中华民国成立后,也一直以农历3月29日为革命先烈纪念日。但在1924年后,国民党因考虑到农历存在闰三月的问题,于是将起义纪念日期改至阳历3月29日以避免混乱,其后又因循订为中华民国青年节,是故原本的4月27日也就不再那么广为所知了。
黄花岗非黄花岗
起义之后,战死的革命党人暴尸街头,清廷明令不许收殓。时任记者,尚未曝光的同盟会员潘达微,不顾清廷禁令,冒死收殓了七十二具烈士遗骸,组织社会力量购买红花岗一地,将他们安葬于此。但潘达微认为黄花岗更能代表烈士精神,因此将烈士安葬地称为黄花岗,一九一八年建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潘达微死后亦如愿迁葬黄花岗。
七十二非七十二
事实上,参与黄花岗起役的人数在一百三十位以上。一九二二年,七十二名烈士的身份才被全部查实,而此后陆续查实身份的牺牲的战士达到一百零二位,但仍有许多无法查得与查实的烈士湮没于黄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