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特别报导】濒临失传京戏 夺太仓

【作者】
文_ 黄琦 图_ 国立台湾戏曲学院京剧团
2022年11月号 第129期
2022.11.28

当代京剧创作推陈出新,但老戏却逐渐失传。年逾七十的武旦名师杨莲英,重排冷门老戏《夺太仓》,将传承四十年未见于舞台的剧目,透过口传心授给后起新秀武旦,让老戏华丽转身,重展新貌。

 

 

二〇二一年底,国立台湾戏曲学院京剧团将失传近四十年的老戏《夺太仓》重新搬上舞台。京戏《夺太仓》是一出武旦戏,女主人翁张秀莲是一虚构人物。故事讲述元末明初,大将徐达奉朱元璋之令进兵姑苏城,须先攻下太仓。徐达一方首战告捷,太仓守将张虬亲自出战,兵败。其女张秀莲功夫了得,代父出征,但敌众我寡,最后不敌徐达,太仓终究失守。

 

重新排演的《夺太仓》由一九九〇年后出生的「武旦三姝」廖亮慈、陈玉白、史洁愉担纲主演。她们刻苦耐劳,三人分饰张秀莲一角却宛如一人,扮相、个头相似之外,就连技巧展现风韵也十分相似,得自传承艺师杨莲英的冲劲,却又充满青春气息。

 

百年剧本 求新、求变、求突破

 

《夺太仓》是廿世纪初北京京剧科班「富连成社」的「堂会戏(让科班孩子练功、练胆用的剧目)」,因为动用人员之多,往往只有科班能排演如此场面浩大的剧码。《夺太仓》随著富连成社成员苏盛轼到台湾,彼时苏盛轼任教于台湾首个京剧人才培育机构——大鹏剧校,亲自帮学生排演,最后由第五期学员杨莲英完整继承该剧目,一九八〇年此剧最后一次登场,尔后杨莲英自演员退休转战教学,该剧便彻底尘封。前几年有北京演员专程到台湾向杨莲英学习此剧,但杨莲英心系台湾京剧传承,二〇二一年才由台湾戏曲学院京剧团复刻完整版。

 

老戏濒临失传通常原因有二:一是技巧太难,后人难以继承;二是剧情不合时代,表演不够精彩,逐渐被遗忘。在求新求变的当代,老戏常常随著时代被淘汰,现今舞台上常演的剧目,皆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夺太仓》则参杂两者,此剧人物众多,行当戏份平均,各有发挥。武戏场面中,各场次、人物使用兵器不同,彼此间须有十足默契,适合由戏校学生和专业团员同台观摩精进。

 

 

舞刀弄枪 女力无限

 

《夺太仓》一出戏满足了武旦的「三个愿望」:扎靠、出手、大段唱。京剧武旦指身怀武艺的女子,角色通常唱念少、武打多,表演上亦有侧重。女主角张秀莲甫上场唱整段「慢板」、「流水」、「摇板」,中间大靠「起霸」开打,后面短打踢出手,有文有武,非常考验演员功力,因此已逾四十年未以完整面貌在舞台上演出,濒临失传。剧中,张秀莲几种把子变化十分别致。戏曲舞台上的兵器,统称为「把子」,专门练武术对打技巧的功夫,称为「把子功」,武旦大刀造型上形似关羽的缩小版青龙偃月刀,舞起来显得更加轻盈、劲脆、形美。

 

《夺太仓》前段张秀莲先是扎靠大刀下场,比的是次数和速度,算是常见。中间「趟马」的马鞭招式,招式特殊、耍法精巧,近年舞台上罕见。后面的大刀「打出手」,有别于其他武旦戏使用双枪出手(多出现于神怪角色),使用大刀更显出官家女豪杰的气势。张秀莲与小生、花脸轮番丢出手,在大刀上耍花,递刀方式和出手的排场,因为人多武器也不同,枪、鞭、双刀,演员穿梭于舞台之间,不得不佩服前辈艺术家的智慧,一把大刀在手上转呀转、丢呀丢的,变化丰富。几种手上出手的玩艺儿,虽说技巧有共通性,可以挪用,但还是得下足功夫,才能练熟、练稳、练漂亮。

 

旧瓶装新酒,老戏展新貌

 

四十年未见世的老戏,过去并没有留下录影录音,所以排戏完全没有「录老师」可以参考,全靠世代传承的口传心授,因此二〇二一年重回舞台也算是首演。老戏剧情不免冗长拖沓,要搬上舞台,情节得在原汁原味与戏剧效果中抉择,排场画面要如何丰富,武戏套路不重复,文戏唱腔安腔,突出剧中精华,让主排导演煞费苦心,要在舞台上完成一出只闻其名不见其影的戏,实属不易。

 

戏是老的,画面却是新的。在现代剧场中,传统戏曲同样讲求灯光、音响等舞台美术效果,气氛营造用了简约的影像辅助,舞台上以几片简单的布幕,参差错落,搭配投影,无论是室内的厅堂,或是磅礡的战场,不抢走演员光彩,尤其城门一场,匠心独具,以幕启幕落搭配投影,看倌们一看便能会心一笑,既写意又具体。

 

台湾有许多无形珍宝藏于各剧种的老艺人身上,还有没挖出来的戏曲宝藏,需要各界资源挹注才能代代相传。关注青年戏曲演员成长同时,看看老科班的堂会戏,有著时尚的复古情怀。当然,最重要的是观众在现场支持,让一场演出得以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