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跟我走】向西有座宁静的城

【作者】
文、图_ 王远昌
2022年9月号 第127期
2022.09.29

全球暖化之下,高温年年突破以往纪录。在本应入秋、却仍热如酷暑的九月,一同前进中国大陆西北地区,寻访消夏避暑的清净之地──西宁。

 

 

作为青海省会之城,西宁是青藏高原上最古老的城市,拥有两千一百多年历史,因古时取「西陲安宁」之意而得名。西元前一二一年,汉军西进湟水流域,汉将霍去病在此修建军事据点西平亭,这是西宁建制之始。

 

该地自古以来便是中国西北地方的重镇,汇聚多元民族,为古「丝绸之路」南路以及「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有著「西海锁钥」、「海藏咽喉」的美称。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更令它日照长、无酷暑无严寒,被称作「中国夏都」;而外部世界的浮躁、嘈杂、喧嚣似乎也没有改变世代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高原人,洁白的哈达、醇香的奶茶、浩瀚的湖泊、庄严肃穆的庙宇⋯⋯他们传统生活的方式都为这座避暑胜地增加了清凉宁静之感,全城「静」得令人心静而情生。

 

俯瞰西宁心安处

 

乘班机飞临西宁时,向窗外望去,地是一片起伏的墨绿,天是一片壮阔的湛蓝,两者浑然相接,宁静之感油然而生。刚下飞机,阵阵清凉迎面而至,旅途的倦怠顿时全无,神怡气爽。当七、八月份,正值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南昌等众多「火炉」最高气温在四十度徘徊,西宁仍能保有平均二十余度的凉爽,不愧为中国大陆的避暑名城。

 

从曹家堡机场至市中心,约莫半小时的车程。载我的司机是名典型的「西北汉子」,黝黑的脸庞少有笑容,面对我连绵不绝的提问总是平心静气地以朴实的语句回覆。抵达目的地后,他还另补充,西宁社会安定,「你一人外出不论多晚都是安全的。」

 

晚上九点,走在居民相对集中的大十字商业区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上,行人断断续续。一些大城市里的步行街、商业街,此时应人声鼎沸,但在西宁早已闭店。这里没有酒吧或茶楼一条街;去餐馆用餐,均需自带各种菸酒──按当地习俗,各种风味的餐馆酒店均不出售白酒、啤酒、红酒、黄酒、米酒等各种酒。

 

但若以为西宁没有夜生活,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对我而言,这里真正令人激越的夜生活,是鼎鼎有名的莫家街美食街、汇聚南北风味的水井巷、廉价海鲜餐馆云集的口福巷,以及无人不晓的大新街夜市等。其中,距「大十字」不远的莫家街,据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街上最有名的要属「马忠食府」。厨师在临街的档口做装满配料的羊肠、牛杂面,一次次高高挑起热锅里筋道的面条,好是酣畅。街上大部分是当地清真风味排档,有著地道的手抓羊肉、羊蹄、牛骨,充满西部风情。人们在阵阵清爽的晚风中,大口吃著牛羊肉,好不痛快。

 

 

清真寺、佛寺⋯⋯海藏咽喉纳多元文化

 

在西宁用过几次餐后,便可从其饮食文化观察到它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居住著汉、回、藏、蒙古、撒拉、土族等多个民族,伊斯兰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天主教等多教并存。

 

位于西宁市东关大街的「东关清真大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可以同时容纳三千人做礼拜,是西部四大清真寺之一。我在大寺院内西侧的平房内,看到几十人在围著回圈的管线在洗脚,洗后又分别去漱口,询问得知这是在做礼拜前的准备。每当伊斯兰重大节日时,数以万计的穆斯林教徒聚集这里,举行隆重肃穆的宗教活动。

 

距西宁二十六公里的塔尔寺,始建于西元一三七九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之地,青海省藏传佛教中第一大寺院,六百余亩的寺院殿宇高低错落地分布在莲花山上。后人为了纪念宗喀巴,先是矗立起高达十一公尺的银塔,而后才又兴建寺庙。先建塔,后有寺,塔尔寺便得名于此。透过它金碧辉煌的外貌,可感受到历史和宗教艺术的丰厚积淀。

 

古老而神奇的塔尔寺是一座佛教艺术宝库,寺内独具特色的酥油花(以酥油为主要原料的油塑工艺)、壁画及堆绣并称「塔尔寺三绝」,属世界文化遗产。此外,寺内也珍藏著长达六百一十八公尺、宽二点五公尺的《中国藏族彩绘大观》巨幅唐卡,该幅唐卡由数百位学者专家、顶尖工艺师耗费二十七年制作,以金粉、玉石、珊瑚等珍贵天然颜料,精心绘制出藏族的宇宙观、历史、宗教、医学等要素,不同的堆绣图案计有三千多种,包容承载了藏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