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书籍推荐】第三人生自己设计

【作者】
张芳玲
2021.12.27

人自出生开始,便向死亡走去,孔子说五十知天命,究竟是知什么天命?其实,最简单的具体呈现,恐怕是由无数昨日累积而成的今日样貌,那些累积,是一点一滴的念头想法或行为习惯而成的伏流,也正将无数的今日形塑成明日的自己。

近代人的平均年龄已超过八十岁,若分老中青三个阶段,大约从五十到八十岁为第三人生,人无法长生不老,只能让生命变得更好,既然年龄无法逆转,如何让今天的自己形塑更好的未来?资深编辑人张芳玲在《第三人生自己设计》中以闲聊话家常的方式为读者探勘众多生活形态,提供大家前往终点之前的多元选项,继而可盘算个人的条件与需求,设计自己的第三人生。

过去许多工作能活到老做到老,而今许多技艺已由新科技取代,或因现代生活改变已无市场需求,因此五十岁后不是去找工作,而是要创造工作。如毅然放弃多年设计的服装品牌、在住宅区另起炉灶的林行雄:「没有太多人可以做一份工作做到八十岁,要在五十岁之前想清楚这件事⋯⋯」;或有药剂师证照还努力考营养顾问的阿部绚子等,都是在五十岁左右人生转弯的例子。另外,创造工作不是计画完成便可一蹴即成,在开创事业的同时,也要给它时间发酵,才能成就自己和他人。

经济的考量之外,未来的自己也会有感情需求。同住一个屋簷下的家人终会在不同时间离去,孩子总有一日会长大,而无家累的人似无牵挂,也会有病痛之时。拥有能适时伸出援手的朋友往往比远亲更实际,人在不同年龄会有不同的朋友,迈入第三人生之际,二十岁到九十岁都可以是朋友:年轻的朋友可以为自己拓展心胸、添新知;心智成熟的朋友可以稳定自己的一时心急,尤其在工作中融入刚出社会或退休人士,会有更多专业外的收获。

人在五十之际,既会因阅历而更豁达,同时也因终点即在眼前了,更要算计哪些能挥霍、过滤筛选适合自己的人事物,无论是断舍离、减省更多会成为未来垃圾的花费,或计画未来会成为怎样的自己,重要的是在不妨碍他人下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相信有能力可以完成。

【资讯内文】

作者_张芳玲

出版_太雅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