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老皮说史】中西医看妇女病:化淤还是切除?
没有先进设备的中国古代,人们如何觉察妇科肿瘤病灶?从子宫病变的成因及疗法上,或可一窥中西医之不同思路。
近代西医传入中国后,人们纷纷进行中西医对比,遂有「中医长于内科、西医长于外科」之说。这是因为与西医对比下,古代中医虽有解剖活动,但多是偶一为之或作为一种虐待犯人的心态来进行,并非以科学概念为前提,用严谨之步骤来操作,遂难以累积或创新生理学知识。
湿气缠身 多情伤身
古人已经观察到「妇人感病倍于男子」,这是因为女性特殊的生理构造所导致。宋代医书《女科百问》内就指出:「夫妇人者,众阴之所集,常与湿居,十四以上,阴气浮溢,百想经心,内伤腑脏,外损姿容,恶血内满,气脉耗竭。」可见当时医者对女性身体之观察,乃充满阴气、湿气等负面因子。而女子的各种情绪反应:「大抵妇人以其慈恋、憎爱、疾妒、忧恚,染著坚牢,情不自制,所以为病根深,疗之难瘥,故倍于男子之病者此也。」颇符合古人所谓「七情」伤身之理论,此乃女子疾病多于男子的最主要原因。
古代透视术:观察积聚物
在没有任何先进设备的古代,古人是如何觉察与描述妇科肿瘤的病灶呢?从目前相关的妇科学史研究来看,至少从汉代以来,古人就逐渐累积知识,以女性的月经与下体分泌物来判断,只要子宫内外器官有「长东西」,大部分女性都会有月经量大、严重者则称「 崩漏」、「漏下」,有血液淋漓不止的状况。
清代医书《胎产新书》就指出,女子如若有崩漏的症状,「经来不止,兼下牛膜一样片色,昏迷倒地,乃血气结聚,变成此症。症虽惊人,却无事。」可见异物从女子下体流出,包括鱼髓状或牛膜片状的物质,也是医者判断病患体内是否有积聚物的方式之一。
中医导血 西医止血
以治疗而言,唐代是一个显著分界,自此之后,不再只是症状描述,还有众多有关治疗的药方出现。比如宋代陈自明撰于嘉熙元年的《妇人良方大全》内有一则医案指出:「余族子妇病,腹中有大块如杯,每发痛不可忍。时子妇已贵,京下善医者悉,常服其药莫愈。陈应之曰:此血瘕也。投黑神丸三丸,杯气尽消,终身不复作。」可见已有有效治疗方剂。
但自宋代以下,许多病因都有内转的趋势,相较西医,中医更著重于思考身体内部病因,但这限制了后世医者对体内肿瘤的想像与探索的可能。最终,医者只能推断体内有长东西,但无法知道身体内部肿瘤型态与状态等,也就不会想出切除、取出肿瘤的办法,而仍是用内科服药方式来处理。
鸦片膏制收敛药
书内有一段话说明,伤风就会流鼻涕、大肠病就会流出混浊的排泄物,同一道理,女子若从下体流出白带或异物,就是子宫有病。而若子宫溃烂或长出「肉瘤」而流出白带,则「 危险难治」。合信在书中所谈论的治法也很简单,就是服用收敛药,包括以白矾、儿茶、姜末或鸦片膏混合醋来服用,也可以将药剂放入「水节」中以射入阴道治疗,合信还说「水节」是西医才有,中医并没有,所以估计是类似注射器的医疗器材。
只是,从这段文字来看,治疗体内的瘤或溃烂,当时西医也是用保守的内科治法,而不是采用外科手术,并且,从文字来看,疗效有限,仅能采对症疗法,而无法消除肉瘤。
罂粟制成的鸦片膏,曾是治疗妇女病的药物。©123RF
中西杂揉 治病一流
相对于中医,不论是症瘕、崩漏或积聚,乃至现今广义认为的子宫体肿瘤,古人皆认为是外界寒气所导致的气血不畅、血热或淤积的问题;再不就是饮食、房事不洁或生育过程所积累之伤害所导致的病变,但却不会想到以先去除体内肌瘤或肿块为主要的治疗方向;相反的,西医切除肿瘤、肌瘤,正好是治疗与消除症状的根本办法,这就呈现了中西医不同的思考。
但现今则有许多人以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子宫肌瘤。人们会先用西医疗法切除肿瘤,再透过中医调理改善寒热虚实夹杂的体质,进而减少肿瘤再生机会,达到彻底根治的效果,也是中医西能携手合作的极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