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工开未来:工研院‧ 二〇三〇技术策略与蓝图
大众所琅琅上口的工研院,全称为「工业技术研究院」,乃是一九七三年,由经济部长孙运璿将当时的联合工业研究所、联合矿业研究所、金属工业研究所共三个研发单位并整而成,自此成为台湾规模最大的国际级应用研究机构,拥有六千位研发尖兵。
历年来,工研院的研究推动了台湾诸多新兴产业发展,新创及育成包括台积电、联电、台湾光罩、晶元光电、盟立自动化、台生材等上市柜公司,带动一波波产业发展。
防疫科技,为现世服务
在二〇二〇年疫情兴起之后,工研院迅速成立防疫应变小组,从个人防护、疾病检测、医疗照护三层面推出防疫科技产品,比如为了避免群聚感染,工研院与新创3D影像公司合作,在基隆夜市建构全台首座「AI光达式人流分析系统」,将无人自驾车科技中、利用光感来测量周遭物体距离的「光达(LiDAR)」技术,转以量测空间中人与人的距离,协助管理者掌握夜市中人群的疏密程度与滞留人数。
当检疫需求扩大,工研院更开发组装快速、可双面采检的「正压采检亭」,在全台各大医院、医学中心与县市政府卫生局等地快速布建,满足采检增量与保障医护安全的需求。
©工业技术研究院
为让科技能超前部署,工研院更著手擘画「二〇三〇技术策略与蓝图」,规划出「智慧生活」、「健康乐活」、「永续环境」三大科技目标,为台湾下一个十年的社会样貌奠基。
打造智慧生活蓝图
在这份趋势蓝图中,最贴近大众对「未来世界」想像的,莫过于因应近年疫情而快速增长的「智慧生活」科技了。
「智慧生活」项下包含了「个人化装置与服务」、「自主移动系统」、与「智慧产业及服务」三大子项目。「个人化装置与服务」包含了人机互动、智慧影像感知、穿戴装置等科技,人们不仅可以透过搭载AI技术的装置进行各种远距离作业,还可以透过外骨骼机器人、机械手臂、智慧眼镜等人机介面延伸自己的行动能力。
比如在二〇二一美国消费性电子展(CES) 获得穿戴式科技类创新奖的「iDarlingWeaR 婴幼儿智慧照护装置」,便是无须接触皮肤的微型装置,透过对人体完全无害的低功率生理侦测雷达技术,侦测对象的呼吸与心跳资讯,并回传至照顾者手机。对于婴幼儿或银发族照护,都是可靠又便利的好帮手。
AI城市,自主移动
「自主移动系统」与「智慧产业及服务」两大蓝图,更交叠出一幅崭新的科技城市图卷。
「自主移动系统」包括了自驾车、无人机等未来自主移动载具。在因疫情而兴起的网购风潮中,无人机可以突破地点限制,将货物甚至紧急救难物资送至需求者手中;而自驾车除了可以定时将货物送到定点外,更可以透过智慧系统派发闲置车辆前往接驳用户,大幅减少城市的壅塞。
©工业技术研究院
「智慧产业及服务」则希望利用新兴智慧技术,在前端销售、后端营运、运筹物流等层面减轻人工负担、优化客户体验。比如来客可以利用感测与资通讯科技,享受无人商店的智慧消费体验;后端更可以打造从接单、拣货、包装、递送皆由机器自动完成的智慧仓储,加上无人机、自驾车的导入,更加精确地掌握货况。
在自驾巴士实验之外,今年十月,工研院更与新竹物流合作推出台湾首辆物流自驾车,以自驾货车往返新竹与竹科两个配送营业所,在新竹市区内的开放式混流道路实际运行。昔日在影视中看到的未来科技,已然来到你我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