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十月精彩封面】一曲能通天下情:英伦情人舞力全开

【作者】 白宇
文_邝介文/旅读中国 图_视觉中国、中国新闻网、CTPphoto
2017年10月号 第68期
2017.10.23

十八世纪,中国闺秀不宜抛头露面,朝拜与祭祀成为少数能够名正言顺外出的时机。英国对于淑女的规范则相对宽松得多,日常社交有助于人格发展(当然还是必须小心翼翼,比诸男女往来,有著不可通信、不可单独乘坐马车种种规矩),因而贵族、乡绅无不热衷举办私人舞会,乃至各郡/市/乡/镇都有或大或小的公共舞会,提供居民交谊。甚至可以说,后者是当时英国唯一打破阶级分野的场域──只要负担得起礼服与马车,公共舞会是向社会大众开放的──前提是负担得起。

 

于是,礼服与马车成为当时英国上流家庭的必要投资。小说《傲慢与偏见》当中,班奈特太太一生心愿就是替五个孩子找到终身归宿,即使所费不赀,也要想方设法将合乎社交年龄的女儿一股脑儿送去舞会结识异性。即使在家靠不了父母,出外也得靠朋友,另一作品《诺桑觉寺》,女主角凯萨琳出身威尔特郡(著名景点巨石阵所在地),由于家乡没有足够能力/人力举办像样舞会,拜邻居艾伦夫妇前往巴斯度假之赐,也依附随行。旅行当然是其次,舞会才是重点。

 

 

女性的权力,男性的义务

 

舞会是这么进行的:事前邀约、现场邀约、司仪引介。对于已经结识的男女双方,可以在舞会开始之前口头约定成为对方舞伴,同时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舞会上大部分曲子必须与自己的舞伴进行。也有男女双方经由共同朋友现场介绍认识的,此时男方可以选择邀请,女方可以选择接受。再者就是,舞会设有司仪一职,任务就是媒合现场男女,务必做到宾主尽欢。

 

按照主人地位/阶级/人脉,或市镇规模大小,舞会有时会出现门可罗雀或水泄不通的可能。伊莉莎白与达西先生最初一次「傲慢与偏见」的对决,就发生在舞会上头。由于现场「僧多粥少」,男士有义务多跳几曲,以便让每位女士都有机会享受舞会乐趣。偏偏达西先生不为所动,甚至发表「任何一个野蛮人都会跳舞」的言论,对于难得外出参加体育活动而显得跃跃欲试的女性来说,无疑是傲慢与偏见,当下人心尽失。作为参照,宾利先生有鉴于此,「很快地就跟房里所有重要人士接触过」。诸般社交场合,对于上流男女,是权利也是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