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你不知道的米其林轶闻:星星的暗角
星星的诞生固然洋溢欢悦气息,星星的陨落,却同样令人感到忧郁──在米其林的土星座下,多少餐厅和厨师对之又爱又恨、又喜又惧!
拒绝星星的主厨
台湾名厨江振诚曾入选为全球百大名厨,甚至被《时代杂志》誉为「印度洋上最伟大厨师」,他在新加坡开设的Restaurant ANDRE,于二〇一六年获得新加坡米其林二星的殊荣。不过,他却公开归还米其林二星,并于二〇一八年结束Restaurant ANDRE 的营业,回到台湾发展。
第一位退还米其林星星的主厨,是地狱厨神高登.拉姆齐(GordonRamsay)的师傅马可.皮埃尔.怀特(Marco Pierre White),他在一九九九年宣布退回米其林星星,因为认为米其林并没有资格来评鉴他。二〇一六年主厨卡琳.肯艾特(Karin Keyngaert)也决定退还几年来获得的星星光环。她在访问中表示:「十年前,得到米其林星等是个无上的祝福,但在时下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米其林成了诅咒。」连续十八年拿到米其林三星的法国餐厅Le Suquet,主厨赛巴斯汀.布哈司(Sébastien Bras)也于二〇一七年公开宣示不再接受评鉴,理由是相较于米其林的标准,他更在乎顾客的声音(二〇一九年出版法国《米其林指南》中, LeSuquet 又被列名二星,尽管前此米其林集团曾承诺将其除名)。
如何甄别米其林密探
坊间传闻不断,或有言米其林密探总是两人一组,一个先来,一个后到。入座后,两人会先点半瓶酒,一个点套餐,一个单点;或有言密探用餐期间,会佯意弄掉刀叉等餐具,考验外场服务人员的观察力和服务水准。然而,这些识别米其林密探的蛛丝马迹,恐怕是渲染成分居多;因为如果密探真的有一套固定的「行为模式」,岂不太容易被店家识破?
密探的工作是极尽所能保密到家的。已退休的米其林密探HeatherSoto 曾言:「不只是主厨与餐厅,连我的家人和朋友都不知道我是米其林密探。我活得像个间谍。」以吃美食为业,这样梦幻的工作内容实际上也不轻松,密探们必须长期在外出差,一年平均下榻超过一百间旅馆、评鉴超过两百五十家分属各国境内的餐厅,撰写的报告则超过一千份。
逼死世界名厨的星星
「二星,我们得到了。」主厨放下电话,转头对屏息已久的团队们说。众人瞬间爆出惊叫,全场欢声雷动。这样的场景,我们在电影里都看过。从商业角度来看,只要米其林一发表评鉴结果,摘星的餐厅马上会面对慕名而来的汹涌人潮,这些人潮将为餐厅带来实际营收,厨师本身的身价也跟著水涨船高──换言之,摘下米其林星星实则意味著滚滚而来的红利与商机。
但同样现实的,一旦被降星,对餐厅的前景也影响甚钜。根据统计,米其林星等每降一颗,餐厅的营业额就会下降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左右,由此亦可见法国人对指南的信任,以及他们惯性的消费依赖;因此对餐厅而言,能够摘下几颗星至关重大,而米其林防不胜防的密探制度,却总是使得主厨备感压力。二〇一六年,荣获「世界最佳厨师」封号的法国米其林三星厨师维奥利耶(Benoît Violier)担心掉星会让他努力的一切化为泡影,于是选择在米其林评鉴公布的前一天,于瑞士家中自杀,凸显了站在顶点的内心煎熬以及餐饮界的残酷高压。
L'Auberge de Collonges au Mont D'Or 餐厅的外墙上,绘有一代名厨保罗.伯库斯的壁画。©123RF
餐厅掉星,举国愤慨
米其林的权威性也并非不可动摇,评鉴结果也有可能引发「民怨」。曾被喻为「世纪名厨」并广受法国人民爱戴的大厨保罗.伯库斯(Paul Bocuse),在欧洲料理界具有非凡的影响力──他过世时,就连法国政府都为其哀悼。
保罗.伯库斯的餐厅自一九六五年起,便持续保持三星肯定。直到二〇二〇年(也就是在他去世后两年),米其林首度将他的餐厅降为二星,认为餐厅的厨艺依旧精湛,但整体而言已经不符合三星的标准了。
此举引发法国餐饮界一片譁然,民众与食评家们群声抗议,对米其林的评鉴系统提出质疑,也对米其林在美食界有如霸权般的存在表达不满!这表示保罗.伯库斯在法国人心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米其林,而米其林评鉴所代表的公正与客观性,也因此受到争议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