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铁道旅行的魔力

【作者】
文_ 苏昭旭、Eliza、吴歆宜、黄彦绫、林宜慧、黄雪滢、黄嘉仪/ 旅读 图_黄松辉、余晴峰 /CTPphoto、¬123RF
2021年5月号 第111期
2021.05.04

如果要选一首诗来描述铁道旅行,木心的〈从前慢〉再合适不过,车马邮件都慢的年代,绵长的铁道延伸到他方,缓慢的行进间彷彿连岁月都被拉长。铁道旅行自带的浪漫色彩,吸引无数旅人旅人前仆后继,也让看客萌生诸多想像。但要是回到十九世纪初火车与铁路刚刚诞生的年代,搭乘火车这件事,其实一点也不浪漫,甚至跟舒适两字也沾不上边。

 

 

知识分子之怒

 

尽管早在两千年前,希腊已有马拉车轨道的发明,但人类历史上蒸汽火车的出现却迟至十八世纪末。在火车刚刚发明的初期,蒸汽车头仅在矿场使用,直到十九世纪初才成功地商业化。

 

一八二五年,英国铁道之父乔治‧史蒂芬生设计的「机车一号」开始运行在斯托克顿和达灵顿铁路之上,这是全球第一个在公共铁路上载客的蒸汽火车。搭乘火车去旅行的概念初初萌芽,大规模的人员往返,成为历史上「大众运输」的开端。

 

©123RF

 

随著运输科技成熟,欧洲大陆上的火车旅行越加繁盛,没料到却引得当时的艺术评论及旅行文学家约翰‧ 罗斯金怒道:「乘坐火车根本不能被视为旅行;那只是被『送』到一个地方,与包裹并没什么两样。」罗斯金所言,不是字面上的乘坐体验欠佳,实际上隐含的是对于旅行深度不复往昔的愤怒。

 

自中世纪以降,欧洲家境优越的菁英阶层,将旅行视为通往心智修练的教育历程,他们认为旅途应当遍布荆棘与挑战,磨练心灵与身体,并从中学习到成人必备的生存智慧──而旅行者当如史诗或神话当中饱受磨难的英雄。

 

火车的出现,改写了旅行的定义。发达且平价的铁道运输系统,提供了菁英阶级以外的平民一种安全且可负担的旅行方式,从火车、轮船等衍生的「大众运输」概念连带体制化观光业的诞生,使得旅行脱离本义,进入「大众旅行」时代,一如胡晴舫在《旅人》当中所写:「旅人在新时代能够比一双鸟儿更轻盈地移动,却再也不能像流水一般自由地游荡。」

 

©余晴峰 / CTPphoto

 

谁都可以登上火车,找到自己的位置,购买类似的纪念品、观看同一种景色,这样的旅行方式,与欧洲知识分子对于旅行的初始定义早已相去甚远,更贴近现代人对于旅行的想像。

 

往日情怀代名词

 

在铁道旅行出现一百多年之后,私家车辆与载客航班逐渐普及后,公路旅行、飞机旅行方兴未艾。比起铁道旅行的普及性,公路旅行更个人化,符合现代社会需要;飞机航班的密集化,更是直接一举将人类远程旅行的阈值拉高到新的范畴──只要轻轻松松几个弹指,轻易就能买到一张通往远方的机票,移动到另一个季节、飞往经纬不同的板块。

 

身处交通前所未有便捷的时代,曾经一度风光的「铁道旅行」转瞬已成旧日情怀的代名词。尽管如此,依然有那么一群人,坚持著老派的方式旅行,愿意暂别飞速运转的世界,用漫长的凝视,观看窗外流动、渐变拉长如织布一样的连续画景。

 

台湾阿里山森林铁路©余晴峰 / CTPphoto

 

选择以铁道旅行的理由殊异,可能是因著文学电影中某个难忘的桥段,也可能是对因著机械美学的迷恋、对朝气蓬勃的工业时代的缅怀,又或是因著个人生命历程中与铁道交织的某段岁月。

 

无论选择铁路的理由何在,铁道旅行的魔力,皆远不只在交通工具本身,它还承载了人类文明、世代情感、个人记忆,于是乎变得无法割舍、难以取代。正因如此,铁道旅行才得以历久不衰、绵长悠远地代代相传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