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知性中国】张载一千年诞辰纪念:天地立心第一人

【作者】
文_汤蕙华/旅读中国 图_视觉中国
2020年12月号 第106期
2020.12.18

作为广受后世推崇的鸿儒,张载一生虽与清贫相系,然而物质的匮乏却无法撼动他从事改革的决心,他一心复古、推动井田制,意图打造均富的社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此经世济民的壮语,恰恰是他生命的写照!

 

走进陕西宝鸡市,在距离眉县县东廿六公里的横渠镇,一座以宋式为主,兼具明清建筑特色的院落便巍然矗立来客眼前;尽管此时庭院清寂,却彷彿依稀传来昔日琅琅上口的读书声──此地便是大名鼎鼎的横渠书院(或称张载祠),亦即宋代大儒张载少时求学、晚年讲学之处。

 

作为土生土长的关中人士,张载十五岁时,任职涪州的父亲张迪因病亡故,他和母亲陆氏、弟弟张戬本预计护送父亲的灵柩北归大梁(河南开封县黄河以南),然而因身上盘缠不足,又听闻前方或有战乱,于是便决意将父亲就近安葬于陕西凤翔县(眉县)横渠镇南八公里的大振谷迷狐岭上,从此之后,张载一家便在眉县安家落户。

 

年少丧父的张载,因为环境的锻炼,更养成他独立早熟的性格,除却广泛地汲取各类知识,年轻的张载更常与好友焦寅讨论军事问题;当时,陕西正受到西北方西夏国势的侵扰,这样的局面让血气方刚的张载很是忧虑,故一心想要投笔从戎、协同大宋收复失地。

 

投笔从戎或者弃甲执书

 

俗谚有云:「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知道什么,而是在于认识谁。」换言之,在人生道路上,若遇到良善的指路人,得以循循善诱,走向正确道路,人生将会有卓越良善发展,反之则会走向歧路。

 

对张载而言,年少时遇到的指路者,便是引导他成为宋朝大儒的贵人。

 

宋庆历元年(西元一〇四一年),正值西夏出兵攻占洮西(甘肃)一带,由于情势相当危急,年方廿一岁的张载于是向时任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地区军务的范仲淹上书,请求对西夏用兵,并打算自告奋勇、联络友人组织民团,以期夺回洮西失地,为国家立功。

 

张载上书的〈边议九条〉,洋洋洒洒阐述了巩固边防与御敌保国的策略,充分展现这位热血青年的远大抱负与不凡智谋,面对此等掷地有声的诤言,不免让一向爱才、乐于提携后进的范仲淹感到欣喜万分。 

 

范仲淹于是召见张载,在深入了解他的学养和抱负后,便好声出言道:「儒家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意思即为:既为儒生,本分即在于通贯儒学、重振儒学,不必研究军事,并送张载一本《中庸》,勉励他好好研读。

 

这番话无疑点醒了他,使得原本好兵论战的张载开始走向求道之路;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爱民思想,同时鼓舞了张载,朝向「社会改革家」的目标迈进。

 

井田制度:「井田」一词最早见于「春秋三传之一」的《榖梁传》,顾名思义,即是将田地区分为状若「井」字的九块,中间为公田、余下为私田;其中私田的收成归耕户自有,公田则由农民共同经营,产量悉数上缴于封邑贵族。尽管学者对于「井田制」施行的细则及其落实程度各怀主张,然而对张载来说,他依旧选择遵循古典、身体力行推动井田制,在世时虽未能完成遗愿,但其理念仍深深影响当地乡民。© 视觉中国

 

官场有涯,学海无涯

 

张载听从范仲淹的建议,读完了《中庸》以后,自身的求知欲大增,于是又继续探索《老子》、《庄子》和佛、道相关书籍,历时十余年岁月,总算悟出了儒、佛、道互补互通的道理,并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关学」体系。

 

宋仁宗嘉祐二年(一〇五七年),张载赴汴京(开封)参加科举考试,他和另外两位大文豪苏轼、苏辙兄弟同登进士科。在候诏待命时,他复受到宰相文彦博的赏识,为他在相国寺设虎皮椅(座椅披上虎皮,是宋代封建统治阶级对贤达人士讲学的最高礼遇),讲授《周易》;也正是在这段期间,他与表姪程颢、程颐两兄弟(二程)有所往来,在彼此交流对易学的见解后,张载发现自己的研究工夫实不如二程兄弟,因此决定停止授业,转而推荐学生跟从二程学习,二程从此在京中声名大噪——而由此亦可看出,张载虽贵为长上,却不倚老卖老,反而能充分发挥礼让贤士的大度精神,此番人格表现实在难能可贵。

 

除却钻研儒典,张载在担任云岩(在今陕西省)地方官期间,同样贯彻自己「明礼教、敦风俗」的政治主张,力推古代儒家的礼仪制度,经常发布有关道德教化的「教告」。所谓「教告」,即为每月择定吉日、备妥酒席,将基层的乡长召集起来,席间除却询问百姓疾苦,张载更告知为人子女者该识得的道理以及其他人伦要求,反覆叮咛要他们转告给乡里百姓,而在出外巡视之际如遇乡民,则会追问乡长是否确实传达相关意旨,若无则进一步追究这些基层官吏的责任,因此只要是张载发出的告示,即使不识字的乡民或孩童,也都没有不知道的;透过他的谆谆宣导与身体力行,亦逐渐形成当地讲礼、重礼的民情风俗。

 

宋神宗熙宁二年(一〇六九年),担任御史中丞的吕公著向神宗力荐张载入朝。其时正逢当朝宰相王安石推行新法,他积极布局,亦希望获得张载的支持;尽管张载并不反对变法,但期间却亦委婉向王安石表示,不能「教玉人追琢」(意思是将完美的玉人再进行过度雕琢),提示他变法仍须有度,以免在除弊的同时也将行之有年的良善制度一并改光了⋯⋯这番话不啻得罪了王安石。隔年,其弟张戬因反对变法而遭到贬职处分,张载认为自己或也将受株连,便决意辞官返乡,从此仅依靠家中数百亩薄田维生,并转而于年少时读书的崇寿书院讲学论道。

 

 

✦ 更多内容请见《旅读中国》2020 年 12 月【美食,在台湾!亚洲通吃 30+】

✦ 诚品、金石堂、博客来热卖中,或线上火速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