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跟我走】骄阳煮海,石上成珠:南海儋州千年盐田村
数以千计的灰黑色盐槽,像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巨型砚台,大大小小、错落有致地向著海边铺展延伸,凝重而深沉的色调,与湛蓝的海天对比鲜明,站在这片神奇而殷实的海滩上,犹如站在一代又一代盐工浇铸的丰碑前,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嗅到了历史的厚重醇香。走进儋州,探秘中国最后的原始制盐场⋯⋯
人类热爱盐的咸味,盐的味道早已融入人类的生活,堪称人类的依存和命脉。周朝时,民间已经「以咸养脉」,用盐于五味和医病治疾之中;汉代王莽称盐为「食肴之将」;民间更是称其为「天下百味之首」。
中国最早的食盐是海盐,炎黄时期夙沙氏即制盐于东海之滨。因与海水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海盐晒场自然都是沿著海岸线分布。至今,在大陆长达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著长芦盐场、莱州湾盐场、淮盐盐场、莺歌盐场等多家规模不一的海盐场,而且制盐工艺也大多都融入了现代资讯和技术。
唯有散落在海南儋州境内五彩湾、新英湾海岸的多处古盐田,还保留传承著千年前古法制盐的传统方式,即原始手工晒制盐技艺。虽然笨重辛劳,且产量又低,但这里一代又一代的制盐工匠,日复一日一直坚守著古法,从未间断。不仅原始制盐方式没有改变,场址、规模至今也都没有改变,完整保存在现代环境中,堪称人类罕见文化遗产。
李如龙和弟弟李如丰(图右),辛勤地将潮起潮落海水浸泡又晒干、已经饱含盐分的泥土收回。接下来就是把这些盐泥铺到有过滤箅的卤槽里浇海水,滤出盐分很高的卤水了。
藏在深闺的海南之根
盐文化是海南的主流文化之一,海南史可以说是一部盐文化史。位于五彩湾海岸的峨蔓镇古盐田,便是藏在深闺的海南盐文化之根,至今仍完整保留著「六大古韵」──
一、古卤池,盐的繁体字「盐」中的「卤」,是制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序。
二、古盐槽,峨蔓镇多家盐田共有古盐槽七千五百多个。
三、古盐房,现存近四十栋,全由火山岩石砌筑而成。
四、古盐道,用火山岩石铺砌而成,现已出现风化的小孔,岁月的沧桑可见一斑。
五、古盐塔,包括人丁塔和细沙灯塔。
六、古盐神,有一尊石块,刻有状似人形的纹路,被村民奉为盐神。据介绍,过去盐丁挑盐经过此地时,都要放下担子祭拜盐神,以求得到庇佑。
过滤池。© 黄焱红/CTPphoto
位于儋州西北的峨蔓古镇,辖一百一十三个自然村。其中靠海边的盐丁、灵返、细沙等村落,拥有多处古盐田,统称为「盐丁古盐田」,堪称历史的「活化石」。与相隔几十公里的洋浦古盐田不同的是,它所在的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僻静。若不是当地人引路,真的很难找到这些散落著的格外原始而隐逸的古盐田,独一无二的海边火山熔岩地貌,原汁原味的古盐田和晒盐工艺,以及罕见的火山石路石屋和成片的原始红树林。站在成片的火山熔岩延展开的海滩上,还可以看到远处的死火山口、龙门山和高耸在海岸红黄黑相间的岩石断面。
我们乘高铁在白马井站下车,搭计程车前往盐丁村。沿著乡间小路进入盐丁村,在接近大海时,古盐田深藏于大片生长的红树林其中。踏上由大块黝黑火山玄武岩石铺就的栈道,这条狭窄的栈道叫盐丁路,据说只在落潮时才会显露出来。当我们在海边的滩涂和散落的古盐田中穿行拍摄约半个小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并刮起了阵阵的凉风。向导说,「我们往左一转就可以看到供奉盐神的神位,就在进入盐田的盐丁路入口,先去祭拜一下。」
© 黄焱红/CTPphoto
盐丁路入口处,一块白色的石板斜倚在几块巨大的玄武岩石间,上面似有雕刻,已模糊难以辨认,细看纹理状似人形。当地晒盐世家出身的李如龙介绍:「这是自古以来当地盐丁供奉的盐神,至今他们每当进入盐田,都向盐神祈祷阳光和海风。」历史的原因和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各产盐地区敬奉的盐神有别。山东敬奉盐宗夙沙氏;西北地方和天津敬奉盐佬;福建尊陈应功为盐神;四川供奉管仲。在儋州,盐工祭拜的盐神是不确定的,相对包容,相信心有灵犀。
✦ 更多内容请见《旅读中国》2020 年 8 月 【跟著苏昭旭,预约一场 神轨之旅】
✦ 诚品、金石堂、博客来热卖中,或线上火速订购
↶↶↶ 追踪旅读 Instagram,最新动态不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