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特别报导】走入千年大漠的图书馆:另类的大漠英雄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古丝绸之路上的交易重镇边上,千余年前,来自地中海、中亚、波斯、印度等地的文明,就已经汇集于此,使得这处沙漠绿洲渐成信众云集的佛教重地。
清朝末年,一位俗名王圆箓的道士,在云游之际途经敦煌。当时他见莫高窟一带充斥著残破不堪的庙宇以及流沙的洞窟,因无人看管,导致自然与人力的严重破坏;近知命之年的他,对于宗教复兴怀有强烈使命感,于是便发愿要重修莫高窟。尔后,他每以化缘手法来解决修缮资金的问题,由于他一年到头都在化缘,敦煌当地人因而又称王道士为「王阿菩」,藉以形容他的一副菩萨心肠。不过,身为道士的他,却是依自己对道教的理解来重修并改造莫高窟。工程的第一步骤,便是设法洞窟底层的积沙── 由于力薄财乏,光是第十六窟淤积泥沙的清理作业,就花费了近两年的时光。
藏经洞内河西都僧统洪䛒之塑像 ©楚人
藏经于洞,重见天日
关于藏经洞重见天日的经过,坊间流传著数种内容;最有名的,当属工人因抽旱烟而于偶然间发现的说法了。
那天早上,杨姓雇工用芨芨草点完旱烟后,他照往例把芨芨草插到墙缝里,这次却没法插到底。他再仔细以烟锅头敲击墙壁,发现声音空洞、回响沉闷,可见壁后实为中空地带;杨先生将这个怪异现象告诉了王道士,当晚两人于是悄悄沿著裂缝、去除十六窟后面封闭处的泥层,孰料一扇小门陡然现身。待拆卸的烟尘散去以后,眼前呈现一方漆黑小窟 ── 在这个高约一百六十公分、宽约二百七十公分的矩形石室中,古代的经卷和法物满满由地面一直堆到穹顶,布包、造像等物什也都整齐有序地存放著⋯⋯王道士的墓志上,如此浮夸地记录了这历史性的一刻:「沙出壁裂一孔,彷彿有光,破壁,则有小洞,豁然开朗,内藏唐经万卷,古物多名,见者多为奇观,闻者传为神物。」
藏经洞内栩栩如生的壁画 ©楚人
藏经洞内有记载建造洪 纪念堂始末的唐代碑刻 ©楚人
无告的悲哀
文化程度不高的王道士在发现藏经洞后,他隐隐觉得这是一桩重大事件,应该择期禀告朝廷。一九〇二年,敦煌来了一位新知县汪宗翰,王道士于是向他报告;汪知县只让王道士就地保存、看管藏经洞,并未提出更具象的方案。王道士心有未甘,又从藏经洞里挑选几箱经卷,骑著毛驴日夜奔波抵达肃州(酒泉),冒著可能遭遇野狼与土匪的危险,觅得时任安肃兵备道的道台廷栋,呈上经卷并说明情况,没想到廷栋简单地看了几眼,便说「经卷上的字不如我的书法好」,旋即打发了王道士。
而当时的甘肃学政叶昌炽,是名倾一时的金石学家,从他的《缘督庐日记》中可得知,他曾收受知县赠予他的「藏经洞礼物」,包括画像两幅、写经五卷,且深为自己无法亲访敦煌为憾── 从此处便可看出,这位学政隐约觉察这批古物的价值,当时他甚至建议甘肃藩台将藏经洞中所有藏品运至兰州保存,只不过中央朝廷时逢八国联军侵略、并签署《辛丑合约》,合约中详载的巨额赔款数字落到各省头上,于是甘肃地方各级衙门忙于征敛赔款,无暇他顾,叶昌炽的提议到了甘肃番台衙门那头,主事者以运费高昂为由,打了回票。
✦更多内容请见《旅读中国》2020 年 4月 【海上之城-泉州】
✦诚品、金石堂、博客来热卖中,或线上火速订购
↶↶↶加入旅读Telegram,最新动态不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