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特别报导】论语是最早的国际礼仪教科书?柏拉图vs.孔子都讲「礼」!

【作者】
文_朱玉凤主讲、黄愉婷整理 图_图虫网
2019.10.29

 

是什么呢?就像空气一样,平时不觉得它存在,但若他人失礼的行为被冒犯时,就像呼吸不到新鲜空气一样──难受。

 

如果让父母选择要先送小孩去学习什么科目,「礼仪」铁定不在大家的脑海里面。但说也奇怪,西元前五世纪,东西方璀灿文明曙光之始,东方的孔子与西方的柏拉图就不约而同强调「礼」的重要。在他们的眼中,「礼」就如同阳光、空气、水,是「学做人」的至关要素。

 

柏拉图开学院教礼,孔子有礼走天下

 

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文化与教育最鼎盛的时候。当时,与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并称希腊三哲的柏拉图在距离雅典不远处创立了一所哲学学校,并以希腊英雄阿卡戴慕士(Academus)为名,也就是学院(Acedemy)一词之由来。

在这片近郊小树林学院中,柏拉图广收学徒,教授音乐、哲学、数学体育,化育英才。其中,柏拉图非常看重音乐这个科目,以之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认为音乐里的「节制」与「和谐」能潜移默化,让年轻人懂得做好自我调适与节制,变得更加有禮貌、更稳重,也是接受理智的开端。因而将音樂之美与和谐,做为通向道德和理性规范的桥梁。这点和孔子重视礼与乐的想法十分接近。

生为鲁国贵族之后,孔子具有受教育的机会,更是第一批以教书为主业的文士。春秋后期,孔子见周朝王室式微,封建、礼乐制度都分崩离析,精通礼、乐、射、御、书、术等六艺的孔子决定守护周朝文化,周游列国 十三年实地考察各地文化习俗,实施广泛的社会调查、接触各个阶层,后来,孔子返乡便办学、收授弟子,开启了私塾讲学之风,希望各国人民能以礼相待。

《论语学而》中,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禽疑惑,老师所到之处,就能听闻并了解该地的政事,是老师去求来的吗?还是大家自愿告诉老师的呢?子贡告诉他,我们的老师秉著温和、善良、恭敬、节俭且谦让的性格,让人对他累积信任,愿意把事情告诉他。孔子不仅认为「仁」为礼之本,更身体力行,是真正的礼仪专家,其言行后被弟子与再传弟子集结撰写成《论语》,影响后世至今。

 

学礼,才能立身处事

 

孔子认同周礼的优点,他更认为如果要恢复周礼,就必须将「仁」置入,进一步强化「礼」的精神。「仁」字拆开看,刚好是两个「人」,体现的意涵便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德行,彼此尊重、行礼如仪便符合「仁」之本质,因此,我们也可以将仁理解为礼的内涵,而礼则是「仁」的外在表现,也是仁的作用。

而知礼的重要性,在《论语・尧曰》篇便有道——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意思是说,人如果不懂得天命、不懂得自己生而为人的任务,就不能成为君子;如果不懂得礼仪,不能遵守人际关系中的规范,就不能立身处世;如果连别人的说的话都听不太懂,就遑论理解他人了。

而西方人则认为,如果没有礼仪、礼貌,有礼社会的风俗很快就会消逝,那么,我们就会变得更像禽兽,而非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衣冠禽兽」。在西方,「礼」可以提醒人们的地位,如身为一名爵士,其所穿著之衣装、行礼之方式都有所不同,藉此强化个人在社会中的约束,有了恰如其分的约束,互动时才不会轻易冒犯到他人,方能享受真正的自由。

 

纵使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每个社会遵守的礼仪规范也不尽相同,然而,礼仪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因此,学习「礼」是一辈子都要练习的事情,并且是人人都可以享有的终身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