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神食粮】日星铸字行:为铅字「保重」
二十世纪,在电脑还没问世以前,「文字」曾经一度是有温度、有重量,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在那个年代,是铅与火点亮了知识普及的黑夜,在台北的万华区,数家铸字行一批一批生产著报纸与书籍所需的「字的原料」──铅字。
全盛时期,一家中小型的铸字行最多有卅几个员工,这个要「读过书」才能加入的产业,大家穿衬衫打领带来上班,收入也相当可观,是当时一般工资的两倍。但后来电脑平版印刷取代了传统印刷,所有的铸字行,经不起科技洪流的浪潮,逐渐倒光,只有太原路上的「日星铸字行」,至今营业日的早上八点,仍准时开业。
以身为「全世界最后一家繁体铸字行」闻名,日星铸字行成为文青与国外观光客的「必拜」景点。这「最后一家」的名号,为日星带来了世界级的知名度,但却也残忍地代表著,所处的活版印刷产业早已完结,这「最后一家」的光环背后,是一个家庭必须要面对非常实际的生存压力。
台湾活版印刷最后堡垒
今年六十七岁的张介冠,是日星铸字行第二代继承人。一九六九年,张介冠父亲张锡龄创立日星铸字行,「日星」二字,可拆解为「日日生」,有「日日生产,日日生财」的吉祥意味。从创业的父亲手上接手日星,对父亲的情感,是张介冠坚持不关掉铸字行的原因。「我对日星每个器物都有深厚的情感,它们让我有口饭吃、组织家庭,」张介冠强调,「更重要的,这是我父亲的毕生心血,关掉它等于抹煞我父亲。」
如今,日星成为台湾活版印刷最后的堡垒,让台湾的孩子还能亲眼见到什么是活字凸版印刷。然而,一个家庭要去承担一个产业是否完全消失的历史责任,绝不是一个轻省的担子。
一个人的路走成了一群人的路
非常时期,要用非常做法。台湾最后一家铸字行要生存下去,张介冠说,文创化是唯一的路,创新与传承,是日星与张介冠必修的功课。「用正规的方式去经营铸字行,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产业下游完全没有了,」张介冠说。
于是,与作家张大春合作用铅字编制诗集、在网路上发起「字体铜模修复」集资计画,日星铸字行开始尝试各种跨界合作,企图为已被产业淘汰的「铅字」找到新的角色与定位。「我除了把字铸好,什么都不会,一路上日星受到太多各界朋友的帮忙」,提到数十年来,诗人、作家、策展人、设计师等各界的应援,张介冠十分感念。
父亲成全字,儿子成全父亲
问到对未来的愿景,父子的目标一致,动机却大不相同。张介冠的梦想,是建一家活字工艺馆,让铸字这门技术是活生生的运作的,而不是冷冰冰躺在博物馆中展示。看著一直为保留活字文化、而坚持奋斗的父亲,张建堂的动力纯粹是:能为父亲分忧解劳。
父子一同工作,常为了观念的磨合,有讨论、有争执,吵著聊著,一路往同个方向走去。梦很美,路不好走,却有彼此分担。这是一个妄想以一人一家去抵抗产业洪流,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故事。看似很傻、很难,但只要有人愿意去走,路还是会开。
✦更多内容请见《旅读中国》2019 年 4 月【杭黄高铁静心之旅】
✦诚品、金石堂、博客来热卖中,或线上火速订购
↶↶↶加入旅读LINE@好友,好康优惠讯息一把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