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止至於膳】伺察水火,體驗酸鹹:百鮮都在一口湯
「湯汁」指的是湯類菜餚,
傳統上本源自於羹,其後復與「濯」類相牽連;
無論如何,湯湯水水流轉至當代,
無疑已構成眾人舌尖上一道油光水滑的風景!
混濁者,並非濃厚之謂。同一湯也,望去非黑非白,如缸中攪渾之水。同一滷也,食之不清不膩,如染缸倒出之漿。此種色味,令人難耐。救之之法,總在洗淨本身,善加作料,伺察水火,體驗酸鹹,不使食者有隔皮、隔膜之嫌。庾子山論文云:「索索無真氣,昏昏有俗心。」是即混濁之謂也。──袁枚《隨園食單.戒混濁》
袁枚接著形容色味「令人難耐」的湯汁及滷水,其混濁的情形,前者望去「非黑非白,如缸中攪渾之水」,後者「食之不清不膩,如染缸倒出之漿」,用詞精準,文藻華美,令人印象深刻。在此要說明的是,湯、滷的前世今生,以及如何「善加作料,伺察水火,體驗酸鹹」?使食者無隔皮、隔膜之劣感。
清羹濃湯好滋味
首先要談的是湯汁。
湯汁指的是湯類菜餚。中國的菜餚中,湯源自於羹,先秦時即有,恐出於無奈。羹中必有糝(即碎米粒),既增滑順口感,而且有飽足感。當孔子絕糧陳、蔡之間,米糧無著,採藜、藿(皆野菜)食,不加糝即飲,或許這就是湯。
到了漢代,湯與「濯」(近於汆)類已有牽連,此從馬王堆出土的文物(遺策)中,發現了牛肚、豬肉、雞片,一經「濯」後,鍋中的沸湯,自然就是葷湯了。
曲阜香格里拉大酒店的孔門三套湯。©任中豪/旅讀中國
在宋代文獻中,出現不少湯菜,如《夢粱錄》的「羊血湯」、「鹽豉湯」等是。此外,食療專書所載之湯甚多。例如《聖濟總錄》收有「羊骨湯方」、「白雞湯方」及「鯉魚汁方」等。此時亦出現「清羹」一詞,如燒製「鱉清羹」,是將體積略小的馬蹄鱉先行治淨,切塊,焯過,再加工後,用「雞清汁」或「羊肉全汁」調製煮成。
因而可以斷言,中國的湯類菜,至南宋之時,已發展成形,且自成體系,此乃菜餚發展史上的一樁大事。
↶↶↶加入旅讀LINE@好友,抽東航來回機票!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18年6月號【本草綱目:給世界的情書】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