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神食糧】叩寂寞,求知音:斲琴大師林立正的琴與人

【作者】
文_林欣婕/旅讀中國 圖_林亭㚬/旅讀中國
2018.04.25

如果要選出一首曲子代表全球華人,大家腦海中浮現的會是什麼音樂?一九七七年,美國太空總署選擇的是一首兩千年前流傳下來的古琴曲〈流水〉,作為人類音樂典範作品之一,收錄進旅行者金唱片中,漂流在太空中,為人類傳遞對宇宙的問候。

 

古琴又名七絃琴,是中國古老的樂器之一。〈流水〉描寫水體行走於大地,時而平靜無波,時而激盪軒昂,背後更深厚的涵意卻是人類心中對於知音的渴求。

春秋時代,琴師伯牙漢江彈琴,演奏〈高山〉一曲時,路過的樵夫鍾子期彷彿聽見了伯牙指下百嶽,說道「巍巍乎若高山」;當伯牙演奏〈流水〉時,鍾子期嘆「蕩蕩乎若流水」,因而認子期為知音。而在鍾子期去世之後,知音已去,伯牙一生不再鼓琴。

〈流水〉一曲,讓兩千多年前的伯牙覓得知音,在廿世紀跟著旅行者號上了太空,也啟發了臺灣一代製琴大師林立正的古琴之路,開啟了一段「父子知音」的感人故事。「當時朋友放了管平湖先生的〈流水〉錄音帶,我感覺那首曲是一片汪洋,我是裡面的一艘小船。」林立正會這麼說,是因為古琴的琴音觸動了他在海上討生活的記憶。

 

 

從海上來的製琴大師

曾任遠洋漁船船長的林立正,如今是臺北市「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是臺灣於斲琴藝術領域獲得官方肯定的第一人。不做船長已久,但一生總像離不開水,四個兒子的名字都從水字旁,位於關渡的梓作坊古琴製作工作室,更就在淡水河堤旁邊。「落過水的人,看待生命,光是活著就是件令人珍惜的事,人生沒有什麼過不去的,」生性豁達的林立正,一生大多的積蓄都投在古琴上,自己過著最淡泊簡樸的生活,但遇到珍貴的古代良木,一買就是一大批;過去為了打開兩岸古琴交流的大門,林立正出資出力,不計代價,讓在兩岸都屬少數的古琴演奏家,終能跨海遇同好,以琴音會友。

 

 

穿越時光喚醒千年琴音

一生製琴超過百張、修復的老琴也超過五十張。林立正修復過最著名的老琴中,一把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元琴「雪夜冰」,一把是送給次子林法的宋琴「玉壺冰」。當時故宮將「雪夜冰」送到林立正手上時,琴身多處漆灰剝落,經過林立正以注射針筒將膠漆一一注射入剝落破損處,再用弧形木材將漆灰與琴材壓合,在悉心恢復古琴外觀後,更難得的是林立正讓「雪夜冰」恢復到可以彈奏的狀況,恢復了這百年古琴的生命,不枉它的好聲音。

宋琴「玉壺冰」是隨陪葬品出土的千年老琴,修復難度遠勝於「雪夜冰」。廿多年前,林立在甘肅蘭州一個廟口市集遇見了,「蘭州城隍廟外面很多攤子,我看看看看,就看了這把琴,老天真的很破爛,尾巴也爛了、頭也破了,我一看那琴制很氣魄,標準宋朝的制式,」林立正回憶道。把一塊笑稱「燒柴也不起火」的老木頭抱回家,在地下待了千年,受蟲蛀潮腐狀況嚴重,多年來也不乏高價求購者,林立正卻也不願出讓。「我總想修起來看看,聽聽它什麼聲音,看看它長什麼樣子,」林立正說,讓他躊躇十多年才動手修復的原因是,「我一直在考慮,是要把它修成文物,還是真正可以演奏的樂器,如果琴壞到一個地步,很難共取,只能擇一。」

後來在次子林法從北京中央音樂學院畢業回國之後,父子二人聯手,多方取捨研究,從演奏的角度出發,保持宋朝琴制的特色下,去除妨礙演奏的部分。歷經一系列補琴面、通蟲洞、去屍毒等難關,才將玉壺冰的聲音重現於世。

 

✦叩寂寞,求知音 立即看

 

↶↶↶加入旅讀LINE@好友,免費送旅讀中國雜誌到你家!數量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