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發現心臺灣】回「嘉」重溫木都榮光

【作者】
文_ 曾郁芸/ 旅讀 圖_ 曾郁芸/ 旅讀、麥翔雲/ 旅讀
2023年2月號 第132期
2023.02.08

擁有「木都」之稱的嘉義,是日治時期重要的木材集散地。從阿里山運至平地的珍貴原木,經加工後,成為歷史建築中不朽的記憶。這次,就讓我們循著檜木香,回「嘉」感受神木的生命力。

 

 

一九一二年開始,推動嘉義林業發展的阿里山林業鐵路逐步完工啟用。每一塊木頭從海拔二千多公尺的高山運到山下後,還需要進入製材所加工,才能成為有用的木材。而作為林業鐵路起點的「北門驛」,正是嘉義百年林業風華的見證者,在這附近開設了許多木材行、製材工廠,南北各地的木材商聚集在此地,不但帶來龐大的商機,因著地利之便,周遭的建築也選用檜木為建材,因而留下不少重要的文化資產,更是漫遊嘉義的新選擇。

 

老工廠揭秘神木一生

 

愛木村原本是有六十年歷史的嘉義傳統製材工廠,到了第二代接手經營後,開始思索如何整合館內資源以及豐富的從業經驗,最後選擇以觀光工廠的形式,為枯燥的木材產業增添幾分活潑的氣息。

 

在參觀的入口處,一眼就能看到吸睛的26號火車浮雕,而數字外還繪有一圈「林」,以著名的阿里山森林火車之一來歡迎遊客。

 

在館內,你也可以發現臺灣五種針葉木—紅檜、扁柏、香杉、肖楠和臺灣杉—的秘密。比較各個原木剖面,可以發現其紋路、顏色、香味皆有特色,像是肖楠為當中具有極高價值的原木,雖然成長速度緩慢,但是密度高且材質細緻,經常用來製作佛像,就連裁切後的木屑還會收集起來當作線香的材料;至於扁柏與紅檜同樣會物盡其用,使用後的邊角料則是拿去煉精油。

 

要讓原木能散發香味並不簡單,有時候需要等上百千年,面對這些參天巨木,人們懷著敬畏的心祭祀樹靈並舉行砍伐儀式。當木頭運下山後,就會先泡在貯木池,一方面清洗樹上的菌類,一方面防止木材因為溫差而造成龜裂。之後就要開始重頭戲──大剖作業,唯有當師父切開木頭,才能瞭解其中紋路與生長狀況,判斷這塊材料的價值以及後續的用途,因此這可以說是一段木材定生死的關鍵時刻。

 

而為了避免現場吵雜聲音的干擾,定尺師父會靠著手語表達到底要取多少尺寸,因此館內有一位坐在木頭上比「讚」的老爺爺塑像,他的手勢其實暗藏玄機──是表示切一尺(30.3 公分)的木料。

 

©曾郁芸/ 旅讀

 

穿越時空,細品日式建築韻味

 

上等的檜木在外銷之餘,其實也有一些落腳在百年歷史的嘉義公園。園內兩棟古色古香的日式建築,分別是創建於昭和十八年(一九四三年)嘉義神社附屬的「齋館」與「社務所」,前者是在祭祀前的齋戒準備處,後者則是作為神社行政管理的場所。後來委外由「對了出發」文創團隊經營,以「昭和十八J18- 嘉義市史蹟資料館」為名,挖掘並推廣古蹟所蘊含的建築美學,古樸的建築色調搭配顯眼的白色燈籠標誌,馬上就能讓人在蒼翠的林間發現驚喜。

 

走入院中,綠蔭夾道,最顯眼的莫過於高齡一百一十多歲的老楓香樹。在日治時期,還曾有一位小女孩在樹下許願,祈禱遠在南洋戰場上的父親能平安歸來,樹上的白雀鳥聽到後,變成蝴蝶幫助她的父親化險為夷,讓不少人相信這是可以讓人實現夢想的應許之樹。

 

兩棟充滿檜木香的建築以通廊相連,走廊的一邊通往餐飲及文創商品區。而餐廳兩側都設有靠窗的座位,格狀的窗櫺增添日式風情之外,也能從不同角度欣賞到前後庭院的造景。至於另一側走廊是前往常設展和特展區,有嘉義市的地圖、模型和紀錄片,也會不定期展出在地藝術家的作品。沿著走廊的木製門窗,無論是穿著和服取景抑或是感受陽光灑在木頭地板上的溫度,在這靜謐且幽遠的氛圍下,往往能掃除一天的疲憊。

 

舊建築翻新,打造城市空間美學

 

木頭意象不只是復古的代言人,它和摩登時尚搭配也能創造出另類的視覺享受。由三棟新舊建築改建而成的嘉義市立美術館正是嘉義市區的新地標,其中作為「古蹟棟」的展館,前身是興建於昭和十一年(一九三六年)的菸酒公賣局嘉義分局。有別於筆直平整的牆面,其建築轉角處呈弧形,並貼有橫紋折線的磁磚,除了以水泥色系凸顯建築的樸素、厚實,也設計帶有清新氣息的湖水綠窗戶,當南臺灣的艷陽灑下時,如同是在鬧區中遺世獨立的古堡。有空的話,還可以走進位在一樓大廳的昭和J11 咖啡館,點一杯「甘蔗拿鐵」,開啟愜意的午後時光!

 

至於嘉義美術館的本館則是銜接在古蹟棟和歷史倉庫之間,為了要讓風格各異的建築能夠形成有機的整體,建築師以兼容並蓄的方式,一方面運用大量玻璃建材來保留原建築的美感,並讓觀者的視野更加開闊;另一方面,場館內不僅保有鋼筋混凝土的建材,還加入木構造設計,使原本冷硬的建築空間多了幾分木質的溫暖,亦喚起人們對於嘉義「木都」的歷史記憶。

 

©麥翔雲/ 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