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外朝─宇宙中心太和殿

【作者】
文_吳駿聲/旅讀中國、旅讀編輯部 圖_旅讀中國、視覺中國
2020年11月號 第105期
2020.11.12

經午門入宮,漫步過狀似長弓的「內金水河」,便象徵著跨過銀河,由人間進入天界。眼前霸氣輝煌的金鑾殿──太和殿,正是明清兩朝北京城內皇權重心所在。

 

 

外朝即古代帝王辦公之處,以乾清門為界,南為「外朝」,北為「內廷」。傳統上,外朝包含三殿兩閣,分別是太和、中和、保合殿「三大殿」,以及分列左右的弘義、體仁兩閣。

 

據《明世宗實錄》卷四百七十記載:太和殿前身明代奉天殿「原舊廣三十丈,深十五丈云」,即面闊九十五公尺,進深四十八公尺,面積達四千兩百餘平方公尺,是當時北京城內外高度最高、開間最多、進深最大的建築。

 

因著鶴立雞群的高度,此殿自明永樂十八年建城以來,歷經兩次火災與重建,現存太和殿是康熙三十六年重建的,體量較之明代有所縮小,因此宮殿建物與白玉地檯比例略有失衡。

 

典禮專用 皇權象徵

 

儘管占地規模不復永樂年間霸氣恢弘,但是其建築規制依然是絕無僅有,太和殿主體寬六十二公尺、面闊九間、進間五間,主體坐落在漢白玉十三層須彌座高臺上,屋頂為重檐廡殿頂搭十隻走獸,是故宮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建築構件最複雜的建築物。

 

不同於影視作品當中描繪的太和殿早朝景象,太和殿做為整個紫禁城裡最高等級的建築物,平素時日並不開啟,僅在每逢元旦早朝、帝后生辰、新帝登基、大婚、將士出征等特殊時日才會使用。

 

明清兩代帝王上朝更多會選擇在太和門與前清門(的門廊之中),即所謂「御門聽政」,除此之外還有內廷的前清宮、養心殿等,都曾做為皇帝召見文武百官、處理政務的場所。

 

在中國古代政治體制演變中,皇權與以宰相為首的行政權之間的權力消長,總是輪番上演,抽象的權力鬥爭具象化到皇宮日常,便是體現在其主要議事場所位置的變化了。至於影劇作品當中詮釋的文武百官汗涔涔地在烈日下早朝,那可不是天天上上演的。

 

走進太和殿

 

太和殿牌匾「建極綏猷」意為天子上承天道、下對庶民,既要建立法則,又要安撫百姓的雙重使命,原件已不幸遺失,此為複製品。如今太和殿內陳設,僅有屏風是清代殿內遺物,殿中展示的髹金雕龍大椅,是以明朝嘉靖年間寶座殘件修復而成,其龍紋和雲紋型態與屏風上有明顯區隔。

 

©任中豪/ 旅讀中國

 

 

明代大朝盛況

 

圖中可見太和殿廣埸舉行典禮時的盛況,中央一條皇帝御道,兩側站立有文武百官,按照足前「品級山」標示的順序自正從一品至正從九品,依序站立。三層白玉台階上,可見親軍衛士分持儀刀、弓矢、豹尾槍等各類兵器守衛聖駕。

 

明代《徐顯卿宦跡圖》冊頁©資料片

 

 

✦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20 年 11 月【穿梭故宮六百年】

✦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