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醫生醫世】秋季養生: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作者】 陳信任
文_陳信任 圖_陳育陞/旅讀中國 藥材提供_臺北同心堂蔘藥行
2019.08.27

秋季保養須遵循「養收」原則,飲食當以滋陰、潤燥為主,並多攝取柔潤之品,以免身體過度乾燥。

 

秋季是一年四季的第三季,此時夏季暑氣漸退,氣候開始由熱轉涼,處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不同階段氣候變化也有所不同;早秋較為熱(秋老虎);中秋節前後則較為乾燥;深秋、晚秋則轉為涼寒。

 

秋天之六大節氣

 

秋季始於廿四節氣的「 立秋」,其中還包含了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六節氣,其所代表的意義分別為:

 

立秋:大暑後,夏去秋來,秋季以立秋為開始,涼爽舒適的秋天即將來臨。

 

處暑:處乃住之意,表示暑氣至此打住、漸將消除。然有時晴天下午炎熱不亞於暑夏,可視為夏日的迴光返照。

 

白露:天氣漸轉涼,夜間水氣遇冷,在地物體上凝結成露。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

 

秋分:此時秋季已過半,南北半球晝夜均分,所謂「秋分暝日對分」,即指秋分日的白天與夜晚等長,過了這天,可明顯感受到晝短夜長,天氣逐漸轉涼。

 

寒露:已屆深秋,天氣更涼,夜寒如水,早晚接觸到的露水,感覺寒意沁心。

 

霜降:天氣寒冷,開始露結為霜,自入秋以後暑氣消退,夜晚地面水蒸氣遇冷則凝為露水。若遇氣溫更低時,氣態水則會昇華結為細小白色的冰晶,即為結霜。由於臺灣較無大陸中原地區寒冷,故在本節氣臺灣之平地結霜紀錄並不多見。

 

飲食養生以滋陰潤燥為主

 

傳統中國人認為秋天之氣收斂肅殺(故有秋決的傳統),在五行應金,在五臟應肺,在六淫之邪多燥病,而且溫差變化甚大,稍一不慎,即易引起呼吸道疾病。

 

中醫向來講求順應自然「天人相應」的養身觀,對於秋季的養生方式,則如中醫典籍《黃帝經素問 ‧ 四氣調神大論》:「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沈浮於生長之門。」

 

上述這段話的意思,是指秋季這三個月為所有植物生長成熟,已達可以收穫的季節。這時秋令天氣漸涼且勁急,大地萬物逐漸蕭條,大眾應聞雞而起,入夜而眠,使精神安定寧靜,以防範、深秋肅殺之氣侵擾,使自身神氣得以收斂,達到能夠與秋天氣候相互協調的狀態,而不讓外在因素干擾打亂意志,使肺氣清平,這是相應秋天氣候的保養之道。若與之相違背,則肺氣易受損,冬天的時候就容易生腹瀉、完鼓不化的「飧泄」病,這時供給冬季「閉藏」用的精氣、力量就少了。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19 年 8 月 【成都美食必修課】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

 

 

↶↶↶加入旅讀LINE@好友,好康優惠訊息一把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