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浪途中】絲路之始:盛世,自西安啟程

【作者】 陳浪
文_陳浪 圖_陳浪/旅讀中國、CTPphoto
2018.10.12

西安輝煌過,也落寞過,浮浮沉沉終歸一時,

唯有真實走過的印記,才是漫天風沙裡,留得住的悠長。

 

搭乘從上海出發的臥鋪火車,行車時間約莫十三個小時,不知道是否恰巧遇上暑假出遊潮,擁擠的車廂裡有著各種年齡層的面孔,交織此起彼落的嘻笑與哭鬧聲。

滿載一車截然不同的情緒,列車一路北上,穿行漫漫長夜,目的地則是西安。明明已經坐慣夜車的我,這回竟罕然睡得不大安穩;我肯定自己還處在適合背包客壯遊的歲數,而之所以輾轉反側,或許是對於即將踏上的這趟絲路旅程,內心隱約有些不安吧。

「絲綢之路」(絲路)一詞最早為德國學者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提出,在那之前,中國人廣義地稱呼它為「西行之路」。肩負起古代東西方貨運貿易往來的重責大任,絲路也是文化及信仰的傳播通道,舉凡佛教、摩尼教、祆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都在此大放異彩,只是隨著時日變遷,有些香火依舊延續,有些則徒留斷垣殘壁。因此重走一趟絲路,不僅僅是凸顯其地理意義的偉大,更能見證文明相會時迸發的花火,感受這世界既有的繽紛多元。而沿途壯麗又艱險的景致,對身心靈既是折磨,亦是救贖,這種種因由,使得絲路成為地球上值得體驗的旅行線路之一。

 

 

一千年歲月,八百里秦川

 

姑且先撇開絲路沿線風景不談,千年風雨裡的朝代更迭,更留給其起點城市──西安數不盡的歷史遺產:兵馬俑、華清池、乾陵……等,無一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景點,也難怪西安的觀光產業持續蓬勃發展,不僅馳名國內,更是許多外籍遊客訪華時,在上海和北京之外的首選目的地。

 

我在大學交換生時期曾經造訪西安,當時一鼓作氣將著名的景點都逛過一輪,因此這次再來便毋須與洶湧人潮競爭,可以悠閒地填補上回留下的遺憾,至少我始終是這般天真地認為,直至來到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門前。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百年中國看上海,千年中國看西安。」西安是中國有文字記載以來建都時間最長、朝代最多的古都。作為本地最富盛名的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內收藏著周、秦、漢、唐這四大盛世逾卅七萬件的館藏文物,讓它在中國博物館群中,獲冠以「華夏珍寶庫」的美譽。可惜門口一路蜿蜒的長長人龍,光看就讓人意興闌珊,即便花了大把時光進入館內,觀展品質想必也好不到哪裡去。於是我打消了重溫中學歷史課的念頭,轉移目標到不遠處的西安博物院。

 

與陝博宮殿式弘大的外觀不同,西安博物院面積較小,卻平添更多現代氣息。地下展廳裡一座依「一比一千五」比例打造的唐代長安城模型,可謂鎮館之寶。繞著棋盤般排列整齊的都城走上一圈,彷彿夢回長安的前世今生。隔壁展廳則以「帝都萬象」為主題,可以見到許多與絲綢之路相關的藏品。在大大小小的雕塑中,一尊需要放大鏡輔助才看得清的裸體幼童銅像吸引住我的目光。

 

製作於西漢時代,但它肩上的雙翼,與雙手合於胸前的姿勢,都與漢代的藝術風格大相徑庭,經專家考證,認為這是件希臘文化東傳的產物。同樣具有異域色彩的展品不在少數,但展廳裡空盪盪的,大家似乎都耐不住性子在這裡懷古思幽,畢竟偌大的博物館居然沒有開啟空調,只有幾臺風扇微弱地運轉,對抗著外頭四十餘度的夏日高溫。

 

↶↶↶加入旅讀LINE@好友,送旅讀中國經典期刊到你家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18 年 10 月【 我在上海靈魂深處,打卡!】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