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浪途中】芳香的秘教──神視泉州
無論是怎樣的旅行,都有它的意義。
那些沿途的相遇離別和顛沛流離,終將使我們明白,
人各有信仰,也各有遠方。
說到泉州,它的故事從其擁有的各式別稱就能一窺全貌:享譽中外的旅行家馬可波羅將它譽為世界上最大港口之一;來自義大利的商人雅各則將它形容為「光之城」,因為這裡所有的路口、店鋪都掛滿了燈籠,即使在夜間,也明亮得仿若白晝……但無論是如何寫實或誇張地比喻這座繁盛之港,在那個時代,泉州更為人所熟知的名字,其實是「刺桐」。
十世紀時泉州因擴大建設,在全城種滿了刺桐,每逢春季,夾道的繁花盛開如火燄,就構成了許多到華旅人的第一印象。但回顧歷史,泉州其實早在唐代就以港都的身分受到矚目,並與廣州、揚州、交州並稱為中國南方四大港口城市。
繁華散盡見真淳
元代末年一場長達十年的戰亂,就此終結了泉州港的地位,自此走上衰落一途。而在泉州,既然要了解海上絲路,不能不提到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展館的建築外觀氣勢恢弘,但實際能參觀的面積並不多,儘管如此,我依然在展館內找到了駐足停留的理由。
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庋藏的文物「航海指南」,令人遙想彼時千帆過盡的景況。
那是一尊元代出土、由多種文化元素融合而成的基督教天使石刻。經過學者考證,天使四翼的造型,來自兩河流域;天使頭戴的山形冠和身後的壺門,是佛教在造像及建築上常見的形式;雕像下方的雲氣紋,取自道教的神仙思想;而胸前的蓮花十字,則象徵著佛教與基督教的結合。原來不同宗教流派間,看似永遠無解的紛爭,竟能在一個小小的石刻上達到完美的平衡,如此精美又動人。
由四翼天使的石刻身上,不難看見異文化相互嵌合的鑿痕。
異教風華並蒂開
好比開元寺,它不僅是泉州的頭號景點,也是地方的信仰中心,從寺內懸掛的對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皆是聖人」,即可看出它的地位;而開元寺的建成,無疑也宣告著泉州境內佛教的興盛。
來到開元寺,大多會先注意到兩座年代久遠的石塔;西塔名為仁壽塔,東塔名為鎮國塔,都建於南宋時期。高聳的石塔上刻有浮雕並不稀奇,但在塔身一百六十尊人物浮雕中,僅有四十四尊為中原人形,甚至能見到印度佛教中特有的男性觀音菩薩、猴行者等異域風情濃烈的雕刻,正是最好的中外交流例證。
開元寺內信眾往來,不以多教並存的建築形制為忤。©柯炳鐘/CTPphoto
©謝光輝/CTPphoto 開元寺內的浮雕藝術
而距離開元寺不遠處,則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清淨寺。走進其中,還能看見一座傳統的中式建築──明善堂,由於受到伊斯蘭教義中禮拜方向的要求,因此該建築在設計上呈東西走向,形成宗教色彩濃郁的建築風格,畫風清奇,卻彼此相安無事,再一次展現了古泉州對於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加入旅讀LINE@好友,免費送旅讀中國雜誌到你家!數量有限!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18年5月號【南疆,千年趕集!】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