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神食糧‧電影】希望在黎明破曉時-我用電影書寫朝鮮史
接連兩年,韓片相繼締造在臺賣座新猷,一洗過去「票房毒藥」的形象,讓人見識韓國電影產業的面面俱到。再者,韓片尺度一如朝鮮民族性格,無論影像上或意識上葷腥無忌,遊走情色邊緣者有之,犀利解剖人性者有之,大膽揭露腐敗者有之,坦然面對歷史者有之。一部《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誠懇省視宛如韓版二二八的光州事件,熱血有餘、勇氣可嘉。而「六月民主運動」發生卅週年,電影《一九八七:黎明到來的那一天》則抽絲剝繭,試圖爬梳真相始末。
光州事件後,全斗煥展開將近八年的軍事獨裁統治。任期屆滿之際,為了延續政治命脈,假借小圈子選舉,力拱愛將盧泰愚上位。此舉引爆全韓人民不滿,遊行示威不斷。為了弭平爭議,盧泰愚宣布解除擴大戒嚴、釋放異議人士、總統全民直選,史稱六月民主運動。然而運動背後,卻是諸多青年義士的頭顱熱血層層疊疊而來,電影透過多線敘事,釐清事件現場頭緒,畢竟歷史從來不是點對點式的一觸即發,任何看來微不足道的線索,引信交叉以後都足以點燃時代脈動。
相較日本電影氣氛取勝,韓國電影向來具備牢不可破的密實劇本。《一九八七》捨棄盤根錯節的插敘剪輯,眾家角色輪番登場,宛如大隊接力。全片起於熱血法官崔桓,終於學運幹部李韓烈,不同階段擁有不同主角,紀傳體一般描述眾人內心曲折,相互映射,構成歷史切面。並且,前半主角或會在後半以配角之姿再度登場,隱喻時代/時事的錯亂紛雜、環環相扣,絲毫不顯紊亂之餘,猶能讓形式契合主題,演員各司其職,沒有主從之別,只求作品完整而有機。
電影文本以外,幕後花絮同樣動人。籌備期間,正值傳聞韓國藝文界封殺名單流出之時(謠言總統握有一份「反動」勢力名單,列名者參與的作品將不獲政府補助,甚至遭到清算),演員姜棟元不畏壓力率先表態加盟,隨後金倫奭(奭音士)、河正宇登高一呼,促使電影完成。而姜棟元為飾演學運幹部李韓烈,三番兩次拜訪本尊母親,李母送上親手製作的泡菜予劇組,一句「既然你演了我的兒子,就是我的兒子了」蔚為佳話。正是這麼一點一滴的小事,累積起來,如同電影說的那樣,會在廿年後、卅年後,變成一段歷史也不一定吧。
↶↶↶加入旅讀LINE@好友,免費送旅讀中國雜誌到你家!數量有限!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18年4月號【縱走京杭大運河】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