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三月精彩封面】古都旅行:旅讀三味線

【作者】
文_鄺介文/旅讀中國 圖_何宇倫、張凱翔/旅讀中國、當小時、RF123、CTPphoto、視覺中國 繪_希拉、胡說/旅讀中國
2018.03.01

日本國土震旦斜行,不若臺灣搭乘鐵路可以明確區分北上南下,

自古有著大城迷思的日人,於是另外發明一套指稱方位的說詞:

前往首都稱為「上り」(音nobori,上行),

遠離首都稱為「下り」(音kudari,下行)。

如此上下位階,無關地理條件,單純以城市規模區分,

看在講究區域均衡發展的現代看來,未免難以思議。

然而這就是京都,無論歲月荏苒,永遠獲置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縱然奈良短暫終結日本「天皇在哪,首都就在哪」的遷徙流離,對比中國一個朝代一個首都、甚至多個朝代一個首都,七十餘年其實稱不上是現世安穩。即便如今,遷都如此重大議題仍舊不能等閒視之,何況造橋鋪路等等營建技術一概需要土法煉鋼的當時?然而日本卻在桓武天皇主持之下,迎來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定都超過百年的城市──平安京。即便江戶時代,實權緊握在德川家康所在的東京,京都終究是法理上的首都,一座永遠的「上り」。

 

所以日本政府不斷重複如此勞民傷財的遷都工程,實乃與本土信仰相關。如前所述,傳統神道崇尚「乾淨的地方就有神明」,反之,死亡則帶來穢氣。尤其天皇之崩,幾乎足以污染整座城池、阻礙土壤新生,於是也就必須一遷再遷。然而隨著佛教傳入,兼之中國榜樣,以及桓武為了防禦早良親王怨靈,在京都設下銅牆鐵壁般的防禦工事的傳言,凡此種種,都讓平安京逐漸成為一個可獲接受的「萬代宮」。

 

在世界的中心放送文化

 

中世紀的日本一旦踏出國都城門,幾乎一片荒蕪。自聖德太子以降,王室是刻意無中生有一座巍峨宮殿,以其一枝獨秀的輝煌奪目,吸引四方勢力自願輸誠。對比中國的多點發展,日本有些類似「一以貫之」,將國際上蒐羅而來的新知和物資統統送到國都集中,再間接分配各地方。

 

平安京坐擁政治中心位置千年之久,坐出了所向披靡的架勢,所有來自中國的先進技術、尖端科技都必須經由它消化反芻、過濾篩選,像是一座訊號發射電臺,照亮了國都以外的一片荒蕪。京都之名,真的是捨我其誰。

 

 

傲慢與偏見與京都

 

桓武天皇,父親為二等皇族、母親為朝鮮移民,一生最好的出路不過就是高級官僚的王室旁枝末節,莫名奇妙在連串鬥爭當中老年稱帝(以當時醫學程度而言,四十四歲登基可以說是行將就木了),其政治生涯最大貢獻恐怕就是締造了世間絕無僅有的京都。

 

京都的一切,舉凡茶道花道、繪畫書法、作息舉止、呼吸吐納,對於那些生活在一片荒蕪之上的「鄉間愚民」而言,在在是一種高級食糧。即便今日旅讀京都,感受到來自他們的那麼一點兒傲慢與偏見,彷彿也甘之如飴。誰教他們是京都人呢!唯有京都能夠驕傲得那麼凝斂、凝斂得那麼驕傲。

 

©視覺中國

 

↶↶↶加入旅讀LINE@好友,免費送旅讀中國雜誌到你家!數量有限!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18年3月號【唐風平成:奈良─京都‧五回時間旅行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