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一月精彩封面】科舉博物館,跟我這樣看!

【作者】
文_林欣婕/旅讀中國 圖_留榮鋒/旅讀中國、CTPphoto、視覺中國、簫雁江蘇大劇院、涵碧樓、南京市民俗博物館 感謝_南京市台辦協助提供部分景點解說服務
2018.01.15

走一趟千年科舉路

 

中國科舉制度始於隋朝,隋文帝創立科舉制度,取代魏晉以來讓世族壟斷朝政的「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度其後在唐朝成型、宋朝改革、元朝中落、明朝回復鼎盛,終於清朝廢除。原來御前「殿試」起於武則天、第一個「武狀元」始於朱元璋,一條走廊,展示了歷代科舉文物與制度特色,帶你穿越一探千年科舉路。

 

博物館內一道祥雲鋪成的龍門,下面展著一塊武狀元的「武魁」匾額。

 

清代「武舉石」。重達一百六十公斤,上面刻有「鰲頭」,說明托起武舉石的人有獨佔鰲頭、拔得頭魁之力。是對托舉者的激勵與祝福。

 

書生都要來一趟的進京趕考

 

古代書生進京趕考,是傳奇小說中常見的橋段,總會引來幾段名妓或女鬼的情緣。古代的南方的鄉試與會試,在江南貢院舉行,在交通不便的過去,考生從四面八方抵達貢院赴考。不論是赴考或應試,過程中都充滿了困難與故事。

 

與人等高的屏幕,用數位影像重現考生入圍前的「搜身」檢核。古代防弊嚴謹,入圍場前,考生必須經過脫衣搜身,因此一些女扮男裝應考的故事,基本上發生的可能性低。

 

號舍。為考生白天考試與晚上睡覺的地方,其中有兩塊木板,內側與外側各一,將外側版架高可作書桌使用,如圖中與內板平行放置,可作床用。過去江南貢院共有兩萬零六百四十四間號舍,為古代最大考場。

 

殿試,天子腳下的學霸爭霸戰

 

考試考到了皇帝跟前,「殿試」是科舉制度中的最高考試,為古代學霸們的最終戰場,由皇帝親自主持,並欽定前十名名次,於太和殿唱名發榜。殿試合格者稱為「進士」,分三甲:第一甲共三人,賜「進士及第」,依名次稱為「狀元」、「榜眼」、「探花」;第二甲與第三甲人數不拘。來看看古代殿試場景,一探學霸的終極戰場。

 

殿試模擬場景中,振筆疾書的未來進士們。

 

就是為了這一刻,金榜題名時

 

從秀才到舉人,舉人到進士,十年寒窗就為了一舉成名、光耀門楣,一旦獲得官職、升任高官,不止封妻蔭子,還能褒封祖宗三代,這個苦盡甘來的榮光時刻,被稱為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

 

大金榜。「金榜題名廳」中展出一條清朝大金榜,長二十多公尺,用滿、漢兩種文字寫成。這張用以揭曉進士名次的榜單,會張貼於東安長門外,供百姓觀覽,三天後收入內閣大庫保存。

 

一旦金榜題名,進士會獲賜「公費造匾」的機會,高掛於於家中廳堂,成為全家族與後人的光榮。

 

 

↶↶加入旅讀LINE@好友,免費送旅讀中國雜誌到你家!數量有限!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18年1月號【老靈魂,新浪漫:文青風南京】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