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書籍推薦】活著覺得麻煩的人

【作者】
文_鍾婉華/旅讀
2022.02.21

繭居者,或稱蟄居、或由日文「ひきこもり」「引き籠もり」直譯為隱居者,中文白話便是不上學或不工作、且不想與人接觸的「家裡蹲」。這類族群的興起,始於一九八〇至九〇年代經濟泡沫破滅,初入社會的年輕人難以找到正職又無能面對壓力,便退縮蟄居家中,三十多年來,這些原本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已半百,形成八十歲雙親撫養五十歲兒女的「八〇五〇」社會現象。

日本社會雖以「避免麻煩別人」知名,卻也有為數不少「避免麻煩到自己」的迴避型人格,其中超過六十萬的中高齡繭居者便屬這類人格,精神科醫師岡田尊司在《活著覺得麻煩的人》中,透過臨床案例與具體事件,從嬰幼兒時期的照顧到青少年期的發展,讓大家理解這類覺得麻煩的心態如何而來、身邊的人該如何因應,並藉由精神醫學、心理學探討如何擺脫麻煩的感覺或逃避的心態,回歸更能發揮自我的生存之道。

從高中後期開始,岡田醫師曾長期覺得做什麼都麻煩,光活著就覺得麻煩,由於理解這樣的心態,現在便為有同樣症頭的人指引解決之道。經長期研究,岡田醫師認為形成怕麻煩的要因有三種關聯性人格:比較要求細節的完美型、否定自我的邊緣型,以及目前急劇增加的迴避型。迴避型的病理性特性不外乎愛操煩、繭居、無快感、逃避親密關係,容易擔心結果不好而裹足不前,不想與人建立關係,一味在意出錯而難感受喜悅,開始戀愛時雖也會飄飄然,但隨之而來的遷就和擔憂逐漸凌駕於喜悅之上,到後來連談戀愛都覺得麻煩。

迴避型人格的形成雖有遺傳因素,然而成長與社會環境卻更能影響其是否發作, 

尤其在哺乳的臨界期是否獲得悉心照料,關鍵著大腦是否分泌產生感情連結、提高社會性、減輕壓力不安的催產素,若被丟著不管或無法獲得穩定照料,兒童適應了缺乏情感或不安,日後自然事不關己,而過度保護干預的家庭或學校,則容易養出無自信而感到事事麻煩的成人。

岡田醫師建議,唯有拋開恥辱與恐懼,了解並接受自己的特性,才能使迴避型人鼓起勇氣採取行動,而只要願意踏出一步,享受行動的樂趣接受挑戰,麻煩事就不再是麻煩事,也才會珍惜眼前有限的人生,不再白白浪費耽溺於凡事麻煩的時光。

【作者簡介】

日本精神科名醫、作家、岡田診所院長。

1960年生於香川縣,大學就讀東京大學文學院哲學系,因為對繭居在象牙塔中的學習產生疑惑而轉攻醫學,於京都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學位,現為日本人格障礙治療的第一人。

在擔任醫師的同時,另用「小笠原慧」為筆名創作推理小說,並以《Victim》贏得「橫溝正史推理大賞」。

另著有《孤獨的冷漠》、《依戀障礙》、《生存的哲學》、《母親這種病》、《父親這種病》、《夫妻這種病》、《人際過敏症》等多本暢銷書。

【資訊內文】

作者_岡田尊司

譯者_涂愫芸 

出版_平安文化

圖_©平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