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是藥,是財,是驕傲:萬里茶香源起處〈磚茶生產地─鄂南茶區〉

【作者】
文_柯炳鐘/中國旅遊、白宜平、張芸/旅讀中國 圖_圖蟲創意、CTPphoto
2021年2月號 第108期
2021.02.09

鴉片戰爭後,中國被逼將沿海的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和上海闢為通商口岸,歐洲商人可以直接在上述口岸,把茶葉裝船運往歐洲,不需透過陸路運輸到俄羅斯,再轉折進入歐洲。自此之後,武夷山的茶葉大部分是透過閩江直接運到福州或廈門出口,鮮有翻越桐木關北走江西水路。更要命的是,清政府為了籌措南京條約賠款,於各地實施釐金制度,各個省份都在交通要道重複徵收釐金,這政策讓從事茶葉貿易的晉商苦不堪言。再加上一八五一年太平天國之亂,戰火燒到了福建和江西等地,「萬里茶路」的茶源地武夷山和江西運輸路線嚴重受阻,晉商不得不停止在福建採買茶葉,重新尋找茶源地。

 

磚茶之鄉羊樓洞

 

晉商在中俄茶路沿線尋找新的茶源地,比較各地種植茶葉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發現位於鄂南地區的蒲圻和湖南交界的臨湘跟武夷山產地相差不遠,完全可以替代成為新的茶源地。雖然在茶葉味道上有差別,但是可以把運輸路程減少一千多公里,沿途省卻了不少厘金關稅。

 

鄂南地區雖然沒有像武夷岩茶、杭州龍井、雲南普洱那樣有名,但在三國時代就有茶葉相關記載,到了唐代鄂南茶葉開始有茶葉種植的記載,直到明代中期,為了茶馬貿易的需要,將當時產於蒲圻、咸寧、崇陽、通山、通城、平江及湖南臨湘一帶的老青茶,皆運至羊樓洞、趙李橋加工後,就大批銷往蒙古等邊疆地區。

 

中俄茶路的興起,歐洲對紅茶的需求激增,鄂南的「蒲邑四鄉皆產之,而種植較盛、獲利頗多者,厥惟南鄉,以其近羊樓峒(洞)茶市也。」乾隆五十一年至六十年間(一七八六至一七九五),山西茶商大盛魁進入羊樓洞設茶莊製茶,旗下當時著名茶葉生產廠家有三玉川、巨盛川,每年生產帽盒茶(磚茶的前身)約四十萬公斤。到了清末,連廣東茶商也到羊樓洞收購精製紅茶。甚至連俄羅斯茶商也嗅到了商機,在羊樓洞開設了順豐、阜昌和新泰等磚茶廠,隨著當時戰爭局勢的轉變,俄國茶商甚至取得了更大的貿易優惠,一度壟斷四周茶葉原料,使得山西晉商在競爭上逐漸失利。

 

羊樓洞最鼎盛的時候,年銷往西北磚茶可達三十萬擔以上,鎮上茶莊近百家,票號二十多家,人口達到三萬多人,被譽為「小漢口」。

 

茶葉工業革命產品—磚茶

 

運茶之路遙遠時間漫長,晉商們為了降低運費,減少損耗,便於長途運輸,改變了宋代以來用米漿將茶葉粘合成餅狀的辦法,採用先將茶葉揀篩乾淨,再蒸汽加熱,然後用腳踩製成圓柱形狀的帽盒茶。這種「帽盒茶」,就是今日趙李橋青磚茶的前身。宣統年間修訂的《崇陽縣誌》記載:「今四山俱種茶,山民藉以為業。往年山西商人購於蒲圻羊樓洞,延及邑西沙坪,其製採粗葉,入鍋炒,置布袋中,揉成,再粗者,入甑蒸軟,取捎細葉灑面,壓做磚。竹藏貯之。販往西北口外,名黑茶。

 

其中在磚茶工藝上最大的改進則是來自俄國茶商,將德國報廢的蒸汽機火車頭拉到鄂南羊樓洞,將其蒸汽鍋爐部分改造,用來蒸茶和烘乾磚茶,利用其動力壓軸原理改作機械壓製磚茶。把紅茶蒸熱並放入模型中,其程序為先放一層上等茶,然後放一厚層之粗劣茶葉、再加一薄層上等茶於面上,最後用蒸汽機重壓之。經過三星期乾燥,磚茶即告完成。

 

©柯炳鐘/CTP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