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瞅中國】美國夢:追逐夢想的彼岸
一九九四年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揭示了中國大陸與美國文化價值的差異,「來來來,來北大,去去去,去美國」正是當時的校園寫照。
現今的中國大陸是一個中國夢的時代,也是一個與美國貿易戰僵持對峙的時代。
從改革開放以來四十年的時光裡,美國一直是中國「摸著石頭過河」的彼岸,在不同的年代裡,中國對美國各有什麼樣的想像?
追逐星星
一九七九年中美建交,時逢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中美之間的互動從知識分子擴大為大眾文化,美國就像星條旗上一顆顆閃爍的星星。
重新打開國門之後,中國大陸開始以公派留學生的方式學習其他國家的經驗,美國自是其中最重要的國度,但這種美國經驗僅限少數成績優異的青年。而後,美國開始出現在大陸人的日常生活當中。速食是美國文化的象徵,一九八七年北京第一家肯德基問世,五年之後,麥當勞也出現了。這些速食店代表的就是時髦。
一九九〇年代肯德基、麥當勞分店越來越多,與此同時,美國開放更多的大陸人前往美國探親,真實的美國離中國人更近。一九九四年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成為經典電視劇,劇情裡姜文飾演的大提琴家到紐約之後,歷經一連串的文化價值衝突與人生起伏,紐約不是天堂卻也不是地獄,但總之他留在美國。儘管電視劇揭示了中國與美國文化價值的差異,但《北京人在紐約》開頭主題曲的影像卻是撩人的紐約夜景,彷彿城市導覽,一批批的年輕人正為了燦爛的美國夢奮發考托福與GRE,「來來來,來北大,去去去,去美國」正是當時中國大陸學校園寫照。
教育大比拚
一九九〇年代,年輕學子奮力苦讀前去美國,但大家只強調去美國,卻很少討論美國有什麼樣的價值值得去。
二〇〇五年央視的「對話」節目,引發議論,也間接回答了這個問題。
該節目找來中美頂尖高中畢業生,美方多是總統獎獲得者,中方則是北大、清華的錄取生,透過測試比較雙方價值觀與執行力的差異。節目首先要中美雙方學生選擇希臘神話的人物,這些人物各代表真理、權力財富、美與愛以及智慧等。美國的學生多數選擇真理與智慧,其理由是希望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半數的大陸學生則是選擇權力,理由是無論是真理、智慧、愛與美都需要權力才能實踐,頂尖學生獨鍾權力的選擇引起輿論議論。
引起更大反思的環節,是節目要求中美雙方學生就「援助全球貧困兒童」計畫提出對策。大陸學生先提出了美麗的口號,然後音樂演奏朗誦,內容大致是中華民族是樂意與外族交流分享的民族,最後,才開始公布聽來很美但有些抽象的計畫。美國學生的解決方案很明確,沒有唱歌跳舞直指問題所在,他們的目標是為新一代建立人力資本,解決貧窮問題,其著眼點在於幫助兒童成長,成為未來的勞動力,如此貧困問題才能解決。他們的方案包括潔淨用水、疫苗、藥品的提供,此外也包括建立醫院、學校以及防止愛滋病的傳播與避孕措施等。
這個央視節目的對話,說明了中美教育的差異,當時的輿論也多認為美國教育確有值得學習之處。
↶↶↶加入旅讀LINE@好友,送旅讀中國經典期刊到你家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18 年 10 月【 我在上海靈魂深處,打卡!】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