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神糧食】那麼近又那麼遠:重新認識生身父母
2017年4月號 第62期
2017.04.20
清明掃墓,對現代人而言常徒具形式,然而若心無牽掛,墓碑也不過是塊刻了符號的石頭罷了。人年輕時對父母或有不耐,到開始理解他們時可能自己亦已白頭,然而究竟父母是什麼樣的人?或為什麼生下自己的是這樣的人?
©麥翔雲翻攝/旅讀中國
《俺爹俺娘:一代中國人的家庭記憶和鄉村歲月》,是焦波藉由攝影和文字來留存對雙親的記憶,「世上別的東西失去了可能還會再有,而親爹親娘失去了便再也沒有了。」焦波說,他的爹娘一天一天在變老,「只有照相機和攝像機才能留住活生生的爹娘」。
一九七四年,他回到老家山東天津灣農村,為爹娘拍下第一張照片,接下來卅餘年,他透過鏡頭持續記錄父母的生活片段,萬餘張照片和六百多小時的錄影,留存了他們日漸年邁的容顏和身軀,以及親族的悲喜、欣慰與企盼,同時亦見證了與現代生活相比顯得魯愚樸質的農村樣貌。
©麥翔雲翻攝/旅讀中國
「俺爹」焦爹早期不瞭解兒子幹啥,以為是不正經的玩樂,後來焦波將登了他照片的報紙寄回老家,焦爹才改口「他這不叫照相,叫攝影」,並開始看報紙了。只要報紙送到村裡,便搶著找報上的照片,遇有兒子拍攝的,即拿回家讀給焦娘聽。廿年後,焦波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俺爹俺娘》攝影展,邀爹娘進京為影展剪彩,兩老既感到無比榮耀:「能到北京開會的是有身分的人」,又擔心沒剪好會出醜,在家拿著報紙勤練剪,甚至焦娘突發重病仍堅持出院,在火車上吊點滴,焦爹說:「俺兒是攝影家了,我很光彩⋯⋯你娘要是去不了,我就是拖著這條病腿爬也要爬到北京。⋯⋯剪完彩,我這一生就算完成任務了」,拼了命剪彩,不僅僅是身為父母沾享兒子的榮譽,更是因為自己教養的兒子在北京的聖殿博得肯定,這一生的作為沒有愧對焦家的名譽,亦無愧於天地。
©麥翔雲翻攝/旅讀中國
《俺爹俺娘》
作者_焦波
出版_昆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