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六月精彩封面】初公開!隱藏版第四溝:扎如溝

【作者】 吳歆宜
文_吳歆宜 / 旅讀中國 圖_麥翔雲、吳歆宜 / 旅讀中國、CTPphoto、視覺中國
2017年6月號 第64期
2017.06.23

由於早年並未對外開放,

一般人極少留意九寨第四溝的存在。

近年雖已逐步對外開放,到訪過的臺灣人依舊屈指可數……

溝內大片未染人煙的原始植被,伴隨扎如寺桑煙裊裊,

宛如一片世人遺忘的生態方舟!

 

 

扎如溝為九寨溝中最神秘的一條支溝,由於早前並未開放,許多年間,都僅作為戶外穿越愛好者的秘密基地,為小範圍內人群所知。因為相對隔絕,受到人為影響較小,生態保存完好,溝內有大量原始森林植被,適合徒步、科考、露營愛好者前往。

 

 

植被遍地的生態熱土

不同於周邊的九寨三溝,扎如溝不以水景作為賣點,而是主打原始森林植被,景色藏在大山深處,需要嚮導領路,耐心探察,才能開啟這座神奇的植被寶庫。

隨著嚮導腳步前行,短暫的水泥道路後,轉進一條林間小徑,瞬時間好似來到另一世界──行走在參天密林之中,腳踩柔軟的苔蘚松針,鼻嗅飽含芬多精的濕潤空氣,耳聽遠處松濤與鳥語,身拂野林山風,頓時不知今夕是何夕。

 

 
【圖說】一水相連:扎如溝之水與九寨水出同源,但水色自然清麗,不似九寨嬌媚。

 

踩著藏民徒步轉山踩踏出的山間小路,隨手拾起一塊剝落的樹皮,正是飽含松脂的油松,過去藏民經常隨身攜帶著,在夜間用來點火照明。

 

緩步穿越過微帶松香的油松林,往上不過三百公尺,逐漸出現華山松、紫果雲杉與粗枝雲杉蹤影,再往上攀七百公尺是成片的針葉林帶,假如還有體力上行,在海拔四千公尺區域,將可收穫滿眼的小葉杜鵑、錦雞兒、風毛橘,碎石岩地裡,有時還能見到雪蓮花的芳蹤。

 

 
【圖說】深入密林:從得熱營地往林間走去,不消幾分鐘就能置身一片油松、華山松與遼東櫟組成的原始森林。

 

扎如溝植物呈現如此多樣化之垂直分層,主要是受到地理位置影響,因位處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過度帶的峽谷之中,高低落差達兩千公尺,使此地囊括多種氣候帶植物。

 

有意思的是,此地還生長有距今一億年前白堊紀的古老孑遺(類活化石)植物:獨葉草、星葉草等,當同時代多數植物滅絕於第四纪冰川期之際,許多處像九寨一般山高谷深、環境封閉的峽谷區,宛如一處天然的諾亞方舟,讓部分群落躲過寒冬,存活繁衍至今。細看獨葉草、星葉草外觀,好似路邊雜草,誰能想到眼前貌不驚人小草,曾經與恐龍共存在同一時空,比人類還老資格。

 

 
【圖說】滿山是寶:扎如溝裡滿山是寶,隨意拾起地上松針,都是《本草綱目》中記載的入藥藥材。

 

 

虔誠信仰的宗教聖地

扎如溝至今能保存有一片完好生態系,除歸功於開發較晚,最主要還是因為周邊扎依扎嘎神山。受到神山崇拜影響,扎如溝中禁止打獵殺生、濫墾濫伐,藏人相信,此地有山神護佑,就連一草一木都不能破壞,可以說,信仰造就了扎如溝這塊生態樂土。

 

 
【圖說】山間精靈:溝內一塊灌木叢林地,復育有近百隻四川梅花鹿。

 

海拔四千五百公尺的扎依扎嘎,是九寨溝藏民口中的「萬山之祖」,逢陰曆每月十五日,都可見到鄰近藏人放下工作,前來轉山一周,以求祈福積德。到了陰曆五月十五「麻孜會」,更是全年轉山活動中最重要的一日,當日轉山將獲得功德無量,鄰近地區松潘、若爾蓋、包座、大錄、塔藏、龍康等地的藏人將會徒步、騎馬而來,沿著逆時針方向轉山,沿途拋撒龍達(風馬),高歌樂曲。轉山完後更會支起帳棚、擺上自己攜帶的美酒佳餚,在扎如寺前廣場欣賞藏戲演出,熱鬧持續兩至三日。

 

 【圖說】轉山祭臺:位於梅花鹿園區附近,有一處「納底嚓鍋」。所謂嚓鍋,是類似於佛塔的宗教小屋,裡頭放有經卷寶物,外牆鑲嵌有整面擦擦(泥塑佛像)。©余晴峯/CTP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