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月光下的布農族小米野宴:臺東崁頂部落的文化體驗
輕柔的月光下,溫暖的火光旁,清亮歌聲劃破了一片寧靜,布農族人圍成圓圈,低鳴著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
讓我們踏著朦朧月影走入臺東崁頂部落,與族人們共食一鍋小米飯、共喝一杯小米酒,切身感受原汁原味的部落餚饌文化⋯⋯
暮色四合,因著不遠處零星光點閃爍,加上不時傳來的悠揚歌聲,行走在小米田旁,並不令人感到害怕與膽寒。遠道而來的旅人們舉著火把來到崁頂部落報佳音,沿途布農族人以「聲」相迎,為月光下小米鞦韆餐桌揭開序幕。
由交通部觀光署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舉辦的「縱谷原遊會」,開辦超過五年時光,「餐桌上的部落旅行」年年廣受遊客喜愛。餐桌上的部落旅行希望藉由一段用餐時光,帶領旅人了解原住民代代相傳的餚饌文化與部落之美。此次由布農族崁頂與永康部落、阿美族太巴塱與織羅部落、太魯閣族支亞干部落等,分別端上代表自身文化記憶的獨特美饌,透過舌尖品味餘韻悠長的部落故事。
聯合國將二〇二三年訂為小米國際年,使得該種作物逐漸受到重視。崁頂部落以「月光下小米鞦韆餐桌」為主軸,蓋亞那工作坊執行長Ibu 分享,數百年來,布農族相當重視由小米衍生出的一系列歲時祭儀,族人與小米的關係緊密相依。
小米中窺布農族生命力
崁頂部落中的蓋亞那工作坊旁,大片小米田坐落其上。布農族文化中有著圍繞小米生長週期的耕作畫曆,除了在餐桌上能窺見小米身影,小米亦充斥在族人生活的每個角落。小米相較稻米更加適應乾燥環境,堅韌的生物性質與布農族堅毅的精神不謀而合。蓋亞那工作坊執行長Ibu 推動小米復興已超過十年,小米為布農族祭典中的主要角色,崁頂部落重要的大型祭典上,小米飯與小米釀皆不可或缺。布農族人會藉由共食一鍋小米飯、共喝一杯小米釀,凝聚部落感情。
小米飯
蟲鳴鳥叫中,月光溫柔傾灑,一塊空地上燈火通明,崁頂部落精心設計的小米鞦韆餐桌熱鬧開席。首先眾人齊心協力,搭起烹煮野菜湯用的爐灶並生火,布農族文化中,爐火中緩緩向著天空飄去的白煙,是與祖靈溝通的媒介,祈求祖先保佑一切順利。首道端上桌的玉米濃湯與一般玉米濃湯截然不同,Ibu 分享,這道料理是族人共同努力復育的傳統滋味。族人們遵循古法炮製,首先在田地重新栽種玉米,摘下玉米、剝下玉米粒後泡置一週靜待發酵,接著將其磨成粉狀,經過小火熬煮成玉米粥狀。這道玉米濃湯完全沒有肉,只放入花生、八月豆與韭菜油,是往昔崁頂部落的特色佳餚。
傳統爐灶
隨著Ibu 分享的故事聲中,一道道美食陸續呈上餐桌。充滿原住民風味的沙拉,包含飛機菜、過貓佐木鱉果醬與昭和草,相傳昭和草是日本人統治時期,部落中發生嚴重旱災,缺少糧食的情況下,日本人撒下了昭和草種子,往後成為部落常見食材之一。清爽甘蔗茶是族人發燒時的退燒藥品,玉米餅小米年糕則甜入心扉。
玉米餅小米年糕
是鍛鍊,更是部落同樂會
四個布農族人合力扛著一個大型木盤登場,上頭金黃香脆的烤全豬令人食指大動。香噴噴的主食烤豬肉才剛端上餐桌,崁頂部落特別規劃的微劇場「布農族射耳祭」也華麗亮相。每年四到五月為布農族射耳祭,是部落中最隆重的狩獵祭典,同時人們也藉此祈求小獵人健康成長。
烤全豬
射耳祭中由祭司主導的祭槍歌祈福儀式首先開場,向祖靈祈禱獵槍彈無虛發。接著頭目向獵人發放石頭,用以辨認祭典結束後獵人的傷亡數目。獵人前往山上進行七天七夜的狩獵時,婦女們開始擣小米、烹煮小米飯、釀製小米釀,以備獵人們回來的歡慶宴會。
崁頂部落微劇場「布農族射耳祭」
每年射耳祭是崁頂部落族人們的合法打獵時間,除此之外,平時則要向獵人協會申請。每月獵人都要向協會回報獵捕的獵物品種與數量,進行動物品種的保育與分析。獵人捕捉到獵物後高聲唱起報信歌,老人們則帶著孩子們進行射箭儀式,期望孩子們長大後也能成為驍勇的獵人。全部落族人同享的晚宴上,人們分享著狩獵的豐碩成果,外脆內嫩的烤全豬、富含嚼勁的小米飯,再一同飲下香濃小米釀,歡聲笑語不絕於耳。旅人似乎也化身獵人,成為崁頂部落族人一份子,共享著愉悅的野宴時光。
天上之音,八部合音
群星映照下,美好的餐桌饗宴終究迎來尾聲。自一九五二年日本人黑澤隆朝將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向全球展示後,隱藏於臺灣山林中的天上之音從此蜚聲國際。由卅位崁頂部落老人家們組成的第四代八部合音團,以清亮歌聲劃破了一片寧靜。族人們以一系列歌曲或報戰功、或飲酒助興、或表達愛人如己的精神與回鄉的情感,將這場穿梭時光的盛宴畫下句點。
布農族八部合音
月光下,火光中,迴盪耳旁的清亮歌聲在心頭縈繞不絕。走入崁頂部落,布農族的過去與未來盡數呈現於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