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城市思潮】專訪《骨妹》導演徐欣羨:尋找遺失的美好

【作者】
文_鄧志堅 圖_天下一電影有限公司
2017年5月號 第63期
2017.05.16

近年不少電影選擇在澳門取景,然而片中呈現的澳門,不是絢爛華麗的賭場飯店,就是南歐風味的浪漫小城。在這些電影裡,澳門只是塊漂亮的布景板,鮮少展現社會實況或變遷。最近由本地導演徐欣羨執導的《骨妹》,正好填補了這片空缺,成為極少數在香港公映的澳門電影,最終取得百萬港幣票房,成績不俗。

 

臺灣土壤,澳門枝幹

 

畢業於世新大學廣電系(電影組)的徐欣羨,與很多赴臺念大學的僑生一樣,都認為臺灣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徐坦言,雖然在中學時已拍過不少短片,但只屬玩票性質,直到進入電影系才真正了解電影。同時,她也接觸了許多文學作品和性別議題,臺灣多元文化和包容氛圍更對她在創作上有深遠的影響,其中《骨妹》劇本的雛型便是來自她在大學時期的劇本作業。

 

對於研究所畢業没幾年就擁有自己的首部劇情長片,徐欣羨笑稱自己相當幸運。與許多新導演一樣,募集資金最為困難。儘管她獲得澳門文化局首屆長片計劃補助金(約六百萬臺幣),但仍不足以完成全片。吃了一年各種閉門羹後,終於得到香港一間電影公司的垂青。

 

 

城市化與人情味的拉鋸戰

 

故事講述已遠嫁臺灣十多年的詩詩(梁詠琪飾),獲悉當年骨場(按摩院)好姐妹靈靈的死訊後回到澳門,卻發現這片成長地已變得陌生。當問到何以選擇「骨妹」(按摩技師)這行業時,徐表示最初就想拍攝關於骨妹的故事,那是她小時候認識的一些阿姨,而她們很能代表九○年代的澳門。後來碩士畢業從香港回澳,感受到家鄉的巨大改變,因此和編輯討論,決定將兩個主題結合。電影最初片名是《戀家》,後來變成《骨妹》,而兩者都是電影的核心主題。

 

 

戲中詩詩從臺灣回澳重遇昔日骨場姊妹芝芝,芝芝問道「臺灣是怎樣的一個地方」,詩詩慨嘆地回答:「臺灣就像十幾年前的澳門。」相信每個澳門人聽到這句對白心裡都有一陣惆悵,也可以解釋為何臺灣成為港澳旅客近年最愛的旅遊景點。問及導演對現在澳門的感覺,她說改變的不單是城市景觀,而是整體感覺,「城市化令人情味淡了,輪班工作亦令鄰里關係變得疏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