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講座回顧】由外而內的石窟之美

【作者】
文_吳文成、邱麒瑋整理/旅讀中國 圖_吳文成
2017.11.12

敦煌石窟的藝術之美,是透過外在向內在的領悟,菩薩的慈眉善目、飛天的輕盈飄逸,染上中國色彩的佛教文化,在此完整體現。

 

為東西交通必經之處的敦煌,可說是文化匯流、交融重地。前勤符堅建元二年﹝公元三六六年﹞,樂僔法師首先開鑿位於敦煌東南方鳴沙山東麓的莫高窟。自此,莫高窟藝術融合多方文化建築、雕塑和壁畫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是人類歷史、文化、藝術、智慧寶庫,並被列為聯合國指定全人類文明遺產。

 

莫高窟意為沙漠崖邊高處,從印度開始,洞窟都開鑿在有水源之地,供人禪修、沉澱心靈。又一說開鑿洞窟功德莫高,因而得名。

 

如今石窟僅存四百二十九個洞窟。保存了兩千四百多尊彩塑造像和四萬五千平方公尺壁畫。其中以壁畫最為精彩絕倫,以具體圖像,宣傳佛教思想。是根據佛教經典繪製而成,由古代高僧、藝術匠師,從當時社會生活體驗來塑造佛菩薩和人物型像。由此反映不同時代的歷史文化生活場景。

 

佛教藝術的創作並不是為了藝術,而是為展現對宗教虔誠與敬畏。大部分的的佛教藝術作者並不會留下姓名,他們不是為了藝術而畫,而是為佛教精神而畫。張大千在看到敦煌藝術後,才領略什麼是宗教的虔誠,花了兩年七個月臨摹,恢復壁畫原有的色彩。

 

右為張大千復原畫。

 

敦煌藝術不只欣賞其外觀與製作的精妙,而是要能看見其內在,蘊含豐富的佛教經典與哲理。敦煌藝術是以無我的心製作、繪製的藝術,而修行者觀看佛像,是見賢思齊學習佛的功德、精神。是超越時間空間,傳遞到內心的虔誠。菩薩內在慈悲的展現、飛天的悠然曼妙、釋迦佛的無量公德,種種都向禪修者展現其人性精神的昇華。

 

敦煌藝術的內在美,關懷眾生的慈悲到真理佛法,昇華成美學素養,啟發生命哲理。經漫漫歷史歲月,在在都是佛法公德的累積。

 

莫高窟第57窟,最美觀音菩薩像。

 

敦煌壁畫九大類

 

一、 佛教尊像畫:佛像、菩薩、尊者、護法神等。

二、 經變畫:將深奧佛經文字內容,繪製成圖畫。

三、 佛教故事畫:1.佛傳故事2.本生故事3.因緣故事。

四、 佛教史蹟畫:張騫出使西域、康僧會江南傳教。

五、 民族傳統神話:東王公、西王母、青龍、白虎。

六、 供養人像畫:出資開窟、修廟、塑像的施主。

七、 山水人物畫:山石樹木河川雲氣都已純熟。

八、 動物畫:神瑞動物鹿、虎、獅子、大象。

九、 裝飾圖案:有人字坡、藻井、華蓋、蓮花座等。

 

敦煌藝術欣賞

 

早期藝術受印度與西域佛教影響,造型簡練、粗獷,古樸雄偉,常用白粉畫鼻梁、眼睛、軀體,以表示隆起部分。而後漸加入中國元素,面貌清秀,帶入漢代中國畫像線條。

 

北凉 272窟

 

隋代 276窟 觀音菩薩、迦葉尊者

 

本生故事

 

北魏 257窟 九色鹿本生,壁畫閱覽順序為左、右、中。

 

釋迦佛在過去生生世世中,曾轉升為姿態雍容華美的九色鹿。一天,九色鹿在山中遇見沉溺於河中的落水人,並將其救起。落水人感激並願為僕人以報救命之恩,但九色鹿婉拒,只希望落水人不要向別人提起彼此曾經相遇。落水人答應,離去。

 

是時,宮廷皇后夢見九色鹿,十分喜愛更想將其占有,國王因此下令捕抓九色鹿。此時落水人忘恩負義,帶領國王與軍隊上山圍捕。一群人果然發現九色鹿於山中,九色鹿十分驚異而感到疑惑,詢問國王何以得知自己身於山中。國王將落水人的指引告訴九色鹿,九色鹿聽聞十分難過,將救人經過與國王訴說。這時落水人身上瞬間長滿褥瘡,國王聽完故事也十分慚愧,人類竟比不上慈悲的九色鹿,從此下令任何人不得將其捕殺。

 

北魏 254窟 尸毘王捨身救鴿。尸毘王眼神慈悲安詳,命人割捨身上肉塊。

 

尸毘王治理國家有道,社會安定,百姓和樂。天神見狀,想予以試探,化身成為鴿子與老鷹。鴿子飛在空中被飢餓的老鷹盯上,迅速逃竄,最後飛到尸毘王身邊請求給予庇護。尸毘王答應後,老鷹飛來向尸毘王要鴿子,尸毘王當然不肯,於是老鷹就說:「王保護鴿子是對老鷹殘忍,並不慈悲,除非能以其他肉代替。」尸毘王想想,以任何動物替代鴿子,都非慈悲的選擇,因此決定以自身肉體代替鴿子。

 

為給等量的肉,由天神化身的鴿子位於天秤的一端,另一端放上尸毘王一塊塊的肉塊。雖然鴿子小,但因為是天神化身,不管放上多少肉塊都無法平衡。最後,尸毘王整身都位於天秤上才終於平衡了重量。

 

此時天地震動,天神現身,問尸毘王如此捨身後不後悔。尸毘王發誓,不惜以身護命,追求無上菩提。天地再次震動,尸毘王的人身恢復,完好如初。

 

✦ 點此‧重溫旅講堂直播✦

✦or旅讀中國youtube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