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特別報導】米食主義 小米書寫的歲時記:蓋亞那工作坊

【作者】
文、圖_Nicole Lee/ 旅讀
2022年11月號 第129期
2022.11.23

曾經作為部落主食的小米,是崁頂部落生活當中的第一要角,一年四季的工作、祭儀都和小米有關,圍繞其而生的大小祭典,紀載了部落祖先的生活智慧。

 

 

柴火在灶爐下燒得嗶剝作響,金蕉媽用木剷不疾不徐的攪動鍋中黃稠狀的湯粥,不時用另一把小鍋鏟把沾附在鍋邊的小米刮下來,氤氳的蒸氣隨著攪拌的動作緩緩消融,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馨香。

 

「現在在外面吃到的小米都是東南亞進口,品種不一樣,且煮得稀稀的,我們這裡用得是自己種的小米,要用大灶、鐵鍋將水分慢慢炒乾,部落裡的老人家吃到流眼淚,說好久沒吃到傳統古法做的小米飯」,金蕉媽的女兒Ibu 一邊講解,一邊幫忙折月桃葉,等著裝盛等下煮好的小米飯。

 

在金蕉媽和Ibu 忙著張羅餐桌的同時,天國爸則負責講述布農族的小米文化,「在日本人叫原住民種稻米以前,小米才是部落的主食,一年四季的工作、祭儀都和小米有關,例如開墾祭、拋石祭、播種祭、趕鳥祭,並用象形文字標示成曆法,就像漢人的農民曆一樣,祖先的生活智慧都記錄在裡面,是一部小米歲時記」,天國爸指著天花板上吊掛著的小米,說小米為一年一收,六月收成時正逢梅雨季節,小米歲時記就有個吊掛的符號,意指為避免小米受潮,要吊在廚房裡用煙燻乾。

 

 

融新於舊的創意米食

 

「吃到好吃的小米飯前,要先辛勤工作」,天國爸教大家用捶搗的方式將小米脫殼,捶好後把小米從木臼倒到竹篩上,用腳撥踩,再將竹篩捧在手上輕輕搖動,吹走脫下來的小米殼。

 

說起話來聲音低沈有點沙啞的天國爸,應和著捶搗的聲音,唱出布農族在祭典時吟唱的曲調,原本沙啞的嗓音突然變得渾厚且充滿穿透力,「小米歲時記在射耳祭的月份畫著打獵的符號,獵人從山頂對空鳴槍,祈求打獵順利,大家暢飲小米酒、輪番齊唱,歌頌小米豐收,這就是布農族的八部合音。」在天國爸教大家用簡單的族語學唱合音時,金蕉媽的小米飯也煮好了。

 

 

Ibu 幫媽媽把小米飯填到捲成杯子狀的月桃葉裡,夾些燻豬肉、酸菜醬,撒上花生粉,「自己家有在種小米的人太少,要吃到這樣傳統的小米飯不容易,我們家的吃法是習慣先吃顆開胃的沙梨橄欖,以前吃小米飯的配料沒這樣豐富,那時生活困苦,現在給遊客吃的是改良版,有肉有菜很豐盛。」Ibu 從金蕉媽那學會家傳的小米食譜,為了推廣原住民的小米文化,Ibu 結合現代料理手法,融入自己的想法,延伸出許多創意美食。

 

「為了參加市集活動,擺出來好看又美味,我想到之前去義大利吃到的北義米飯糰,用小米搭配部落的龍葵、酸菜醬、肉燥,裡面包起士拿去炸,改良成小米起士球,一口一個很開胃。」除了小米,Ibu 還使用一種類似旱稻的作物,營養成分高的「油芒」,乾炒爆香後沾裹在芋泥球外面,「以前部落除了種植小米,也會種油芒,但因為日治時期原住民改為種水稻,油芒根本沒人在種,近幾年才開始復種,可生長在貧瘠之地、營養價值又高的油芒被稱為超級未來食物,被視為疫情之下全球糧食危機的解方。」Ibu 除了手藝好,擺盤美感也一流,隨便摘朵花、用葉子當成器皿,餐桌就美得像是在春日的草原上野餐,惹人食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