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書籍推薦】職人魂‧創新路:十五個工藝品牌的進化之道

【作者】
文_鍾婉華/旅讀
2022.01.17

從出生到老,身上所用器物不知凡幾,皆由人造,過去的匠人各司其職,千百年來為社會提供日常所需當時的製造與使用者之間,有較多的情感聯繫,然工業革命後,製造與使用者間已然陌生,機械化使器物可大量生產而價廉,加上日新月異的新材料更方便使用,手製品遂快速從市場消失,工時長、利潤低、又髒又累的工藝亦隨之凋零。

 

若為長久計,傳統工藝要能持續,必須能有長期的收入支撐,口號或短暫的熱情並無法止饑果腹,即使有機構贊助,所製的器物若無人購買使用,日後只會淪為博物館的歷史展品,因此活化傳統工藝以符合當代需求,才能落實傳承。《職人魂‧創新路:十五個工藝品牌的進化之道》在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支持下,由遠流臺灣館團隊採訪記錄了十五個跨世代職人家族故事,不僅敘述他們如何面對時代挑戰、為傳統工藝找出進化之路,並歸納出各品牌的特點與代表作。

 

產業化必須要有穩定的原料供給和機械化流程,「卓也藍染」的鄭淑美原植、本學農,決定自己種藍草,她到山區尋找野生山藍,經過多次試驗,終於扦插成功。從種採收、做藍靛、染色到產品設計、銷售,都一手包辦,原本純手工染色轉為機械化產製,縮短染程減少人力,讓年輕人更願投入。

 

改良工序也能增進產業化,「光遠燈籠」花了十年改良燈籠竹骨架並獲得專利,以此骨架應用於可供印刷作畫染色又防水的合成布來印壓燈面圖案,這些研發使得燈具品質穩定,既能大量生產亦可準時交貨。站穩腳步後光遠轉型為觀光光廠延續文化傳承,可面對面和顧客解釋燈籠的涵義,避免掛上單一的孤魂燈。

 

前述兩例只是十五個故事之一斑,現代生活形態轉變,需求從機能轉化為精神面,因此具有獨特美感或與自然生態結合、觸動人心的手感故事等的傳統工藝,若能識情適性地貼近現代生活,便較容易繼續留在路上吧。

 

【作者簡介】

張尊禎

作家,資深編輯人,著有《我的幸福糕餅鋪》、《臺灣老字號》等。

 

陳明輝

策展人,台灣工藝美術學校發起人,臺灣工藝專賣店負責人,政大科技管理與智財財產所博士候選人。

 

張淑卿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黃小靖

本名黃靜宜,資深編輯人,策劃編製數百種本土圖書,曾獲金鼎獎圖書編輯獎。

【資訊內文】

作者_張尊禎、黃小靖、陳明輝、張淑卿

繪者_嚴芷婕

出版_遠流出版

圖_©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