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書籍推薦】第三人生自己設計

【作者】
文_鍾婉華/旅讀
2021.12.27

人自出生開始,便向死亡走去,孔子說五十知天命,究竟是知什麼天命?其實,最簡單的具體呈現,恐怕是由無數昨日累積而成的今日樣貌,那些累積,是一點一滴的念頭想法或行為習慣而成的伏流,也正將無數的今日形塑成明日的自己。

近代人的平均年齡已超過八十歲,若分老中青三個階段,大約從五十到八十歲為第三人生,人無法長生不老,只能讓生命變得更好,既然年齡無法逆轉,如何讓今天的自己形塑更好的未來?資深編輯人張芳玲在《第三人生自己設計》中以閒聊話家常的方式為讀者探勘眾多生活形態,提供大家前往終點之前的多元選項,繼而可盤算個人的條件與需求,設計自己的第三人生。

過去許多工作能活到老做到老,而今許多技藝已由新科技取代,或因現代生活改變已無市場需求,因此五十歲後不是去找工作,而是要創造工作。如毅然放棄多年設計的服裝品牌、在住宅區另起爐灶的林行雄:「沒有太多人可以做一份工作做到八十歲,要在五十歲之前想清楚這件事⋯⋯」;或有藥劑師證照還努力考營養顧問的阿部絢子等,都是在五十歲左右人生轉彎的例子。另外,創造工作不是計畫完成便可一蹴即成,在開創事業的同時,也要給它時間發酵,才能成就自己和他人。

經濟的考量之外,未來的自己也會有感情需求。同住一個屋簷下的家人終會在不同時間離去,孩子總有一日會長大,而無家累的人似無牽掛,也會有病痛之時。擁有能適時伸出援手的朋友往往比遠親更實際,人在不同年齡會有不同的朋友,邁入第三人生之際,二十歲到九十歲都可以是朋友:年輕的朋友可以為自己拓展心胸、添新知;心智成熟的朋友可以穩定自己的一時心急,尤其在工作中融入剛出社會或退休人士,會有更多專業外的收穫。

人在五十之際,既會因閱歷而更豁達,同時也因終點即在眼前了,更要算計哪些能揮霍、過濾篩選適合自己的人事物,無論是斷捨離、減省更多會成為未來垃圾的花費,或計畫未來會成為怎樣的自己,重要的是在不妨礙他人下做自己喜歡的事,並且相信有能力可以完成。

【資訊內文】

作者_張芳玲

出版_太雅出版

圖_©太雅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