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竹簾蕩出新紙柔:樹火紀念紙博物館

【作者】
文_ Red Vera/ 旅讀 圖_CTPphoto、陳育陞/ 旅讀
2021年11月號 第117期
2021.11.15

由埔里長春紙業創建的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可謂走在時代之先,不僅在一九九五年便打造出高度精緻、面朝全球文化市場的產業博物館;廿多年來更積極參與各種大型公共文化活動、公共藝術等專案,展現了企業獨到的遠見。

 

 

手工紙與機器紙的動人依存

 

埔里的造紙業可追溯到日治時期,埔里山水環繞,水質純淨、鐵質含量少,擁有豐富的竹木原料,且氣候和煦、日曬時間長,造就得天獨厚的製紙之地。一九三四年,日月潭水力發電廠竣工,帶動了碾米廠、製冰廠等輕工業興起;一九三五年,日人橫溝大藏成立「埔里製紙所」,並邀請日本匠師前來指導,手工生產日本官方文書用紙「美濃紙」,至此埔里紙業興起,一路沿著時代脈動的需求,綿延發展至今。

 

一九五八年,原為台電電機工程師的埔里人陳樹火轉職創業,成立長春棉紙廠。熱愛機械、不斷追求發明與突破的性格,讓他預見了手工造紙業未來的困境,精通日文的他,花費數月前往日本進行產業觀摩與交流,終於爭取到日方大筆資金來支援後續的新型造紙與器械開發計畫,也讓長春棉紙廠一舉邁向現代化與全球化的腳步,成為七〇至八〇年代臺灣棉紙與宣紙輸出最大宗的紙廠;隨著工業時代來臨,當年改革性的機器紙產線,更反過來支撐著量少質精的手工紙文化延續留存。

 

©陳育陞/ 旅讀

 

深情相繼 綻放璀璨光芒

 

一九九〇年,陳樹火與妻子陳賴鳳嬌在一場空難中雙雙離世,生前留下的遺願,便是為曾為東亞最大手工紙輸出地的臺灣,打造一間專屬的紙博物館。陳樹火的小女兒陳瑞惠接過了父親的願望,耗費五年時間點滴籌畫,終在一九九五年成立了樹火紀念紙博物館。

 

今日旅人所看到的樹火紀念紙博物館,乃是據當年長春紙業在臺北的門市部而改建。

 

這棟佔地一百六十坪、形狀狹長幽深的老街屋,曾是面向世界各國、處理外貿訂單的「國際事業處」;面對這承載無盡時代回憶的場域,建築師李瑋珉利用穿透性的天井引入自然光源,並在每一樓層打造出「內部街道」般蜿蜒曲折、高低起伏的動線,打破了舊有空間的密閉感,創造出不同空間通連疊映的探索之樂。

 

拂水蕩簾 探索纖維之美

 

館內的四層樓空間,一樓前半為展示各種特色紙品與藝品的販售處,後半則是復刻埔里老紙廠原貌的手工造紙工坊,每週六皆有博物館館員於固定時間為旅客示範手工紙的傳統製作流程。

 

場館的二、三樓,則分屬博物館的主題特展區與常設展區。除了靜態的紙張與藝品造景展示外,展區還設有各種科學性的互動式展櫃,可以透過顯微鏡觀察、或以手動操作來體驗紙張的絲向、張力與吸水性等特性。

 

看完靜態展品,來客更可以在頂樓的大工作區體驗親手造紙的樂趣,製作項目從基礎素紙、進階的花草手工紙、與生活應用的線裝書等,課程豐富多元,從紙漿開始,透過手作讓纖維步步成紙的樂趣不僅老少咸宜,更適合介紹給異國友人體驗臺灣文化。

 

©陳育陞/ 旅讀

 

傳承已知,醞釀未知

 

探索過傳統之美,意猶未盡的遊人可移步前往隔鄰於二〇一八年成立的「鳳嬌催化室」。這是由家族第三代、陳樹火孫女李依耘主理的概念場域,以祖母陳賴鳳嬌之名,打造出兼具展覽與開發功能的實驗催化平台,現場不僅販售各種結合自然材質製作的藝術紙張,更提供各種開發新紙與紙張修復的諮詢服務,近來更跨界進行多元策展與創作大型紙材裝置。「樹火傳承已知,鳳嬌醞釀未知」,樹火與鳳嬌夫妻相攜前進的精神,亦將如紙纖一般柔韌綿長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