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在世界的角落,遇見書店:一場關於書店的邂逅

【作者】
文_Tammy / 旅讀 圖_麥翔雲/ 旅讀、達志影像、視覺中國
2021年4月號 第110期
2021.04.02

《旅讀》一向秉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精神——因閱讀點燃出發的動機,或因旅行觸動對知識的探索,於我們而言,都是最美的「相遇」。那麼,喜愛閱讀的旅人,若在旅途中「邂逅」一間書店,是否也會推門進去逛逛呢?

 

 

逛書店就為置身其中

 

旅行在外,書店裡販售的出版物上頭,印的常常是不熟悉的語言文字,有時真心想閱讀也枉然;就算能讀懂內容,或者中意一本書精美的裝幀設計,購書鐵定讓行囊重量大增,左思右想,最後又不得不打退堂鼓。然而,書店多少具有傳統文化地標的意義,不論是傳承已久的老書店、大型連鎖書商、新興的獨立書店、二手書集市,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魔力。內行的看門道,仔細研究書籍分類、陳列方式、封面設計,觀察書店規模、空間規劃、複合式經營的業態項目等等,心中寫下一篇紮實的文化研究筆記;外行的看熱鬧,隨意在書架間瀏覽、買幾張卡片做紀念,若有附設的咖啡座,還能坐下來歇一會,只求置身其中、親自體驗,以異國書香緩和旅行節奏,又有何不可。

 

©達志影像

 

書店經營者:現實很骨感

 

早期,書店站在資訊的前沿,是知識分子交換見解、迸發思想、帶領社會前進的據點,而對一般大眾而言,最新出刊的雜誌、畫報、小說等流行與娛樂讀物,同樣不可或缺。如今網路興起,不僅資訊爆炸,連買書都不用到店裡,書店已然是個「老行當」,還在堅持的,旁人看來總有種精神傳承、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浪漫。這份浪漫,蘊藏著故事的可能性,也難怪許多影視作品喜歡和書店扯上關係。

 

在出版、發行相對自由的時代,書店彼此之間的競爭已十分激烈,再加上電子書不斷改良、大眾消費習慣改變,書店要生存下來,甚至脫穎而出,必須不斷發展並實驗創新的營運模式。八〇年代末成立的誠品書店,相當前瞻地將木質裝潢、燈光設計等元素納入空間設計。隨著時代變化,誠品也開始打破傳統書店的陳列邏輯,引進書以外的商品,並做主題規劃將兩者一起陳列。日常美學、生態環保、自我寵愛⋯⋯,書籍帶起話題與潮流,再配合選物,提供讀者一種「生活提案」——書店便從單純購書的場所,升級成大眾對美好生活的投射。

 

西安新華書店四海書城 ©麥翔雲/ 旅讀

 

美好生活都在書店發生

 

「書」雖然不是與食衣住行相關的生活必需品,卻可能蘊藏著提升讀者內在精神或外在行動的內容,因此常被視為理念先行的文化產業,而忽略了作為零售商實務上的複雜性。書店的商品,屬於品項繁多但是單一品項數量較少的類型——沒有一本書是相同的。這讓管理難度增高,除了第一線的客戶服務之外,背後的選書、訂書、進貨、上架、退貨、帳款處理等,也是書店工作者日常必須面對的瑣碎,和店裡愜意閒適的畫面正好相反。

 

諷刺的是,如今,更多人逛書店正是為了那份「美好生活的投射」,而非買書閱讀。畢竟在網路購書普及後,感受氛圍幾乎成了實體書店的最大魅力。於是資本較雄厚的書店便開始投入空間設計,務求打造氣勢非凡、美麗無比的「網紅書店」提升人氣與話題性。這下子,離「本格派」心目中那種以閱讀為重心的書店就越來越遠了。他們或許會更喜歡光顧獨立書店,這類書店能從選書方向、空間規劃明顯看出店主品味,甚至有長期關注的議題,因做出分眾市場而更容易凝聚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閱讀討論、號召活動。

 

上海新華書店光的空間由安藤忠雄設計 ©視覺中國

 

不論哪一種書店,在實體空間販售的「書」,經過挑選、陳列,對讀者而言依然有加乘效果。一本書只要改變展示方式,或與不同的書擺在一起,詮釋角度便大異其趣,也可能吸引到完全不同的族群。當一本繪本與兒少書籍一同陳列,是不是和旁邊放著心靈成長書籍、或美術教學書籍,傳達出很不一樣的訊息呢?「書」無論在哪裡取得都是同樣的內容,若能藉著合適的硬體與策畫,襯托出其價值,豈非美事一樁。

 

或許可以這麼說吧。從過去到現在,世界上各個角落的書店持續守候的,依然包含著人與人、人與書在書架間「邂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