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飄香七千里:萬里茶路俄國段〈二〉恰克圖

【作者】
文_柯炳鐘/中國旅遊、白宜平、張芸/旅讀中國 圖_旅讀中國、CTPphoto
2021年2月號 第108期
2021.02.23

因茶而生的城市──恰克圖

 

雖然今日俄蒙邊境的恰克圖是個不足萬人的小城,但在兩個世紀之前,這裡曾是財富匯聚之地,有「沙漠威尼斯」之稱,世界各地的商人都來到此地貿易,令這些商人願意不遠千里來到此地的主要商品,就是來自中國南方的──「茶」。

 

恰克圖的名字來自於布里雅特蒙古語,意思為「雜草叢生的地方」,在茶葉貿易之前也確實是如此,但在俄文中卻是意為「有茶的地方」,這兩組截然不同的意思或許就以《恰克圖條約》正式簽訂生效後為分水嶺劃分。為何這座城市值得被史料記上濃重的一筆,被無數歷史、經濟、商業學者進行相關研究的這個重要性,就要從清朝雍正五年(一七二七年)談起,中俄雙方於當年八月二十日簽訂《恰克圖條約》〈俄羅斯習慣稱《布連斯奇界約》〉。條約規定將原屬中國清朝管轄的貝加爾湖大片土地和境內的通商重鎮恰克圖舊市街劃給俄羅斯,在恰克圖南面另建新市街(漢語買賣城),以便中俄兩國互市。兩國政府同意在雙方邊界上才可進行雙邊貿易,而這貿易的地點就是俄羅斯小鎮恰克圖和中國買賣城。據紀載,一七二八年九月五日,四名中國商人與十名俄國商人進行了恰克圖史上首次交易,自此開始每年九月至隔年四月成了恰克圖的貿易季節,也就此展開了恰克圖最為輝煌的時期。

 

十八世紀六十年代以後,恰克圖和買賣城在繁榮的雙邊國際商貿交往中逐步走向了成熟期,茶葉為主的商品順利地流動到俄羅斯遠東地區、聖彼得堡,甚至歐洲各個公國。於十九世紀中葉時期,每年大約有六千噸的茶葉,經由中國的買賣城進入俄羅斯的恰克圖,這些茶葉為恰克圖帶來的稅收曾佔到俄羅斯全部稅收的五分之一以上,在那個年代可說是創造了荒漠中的經濟奇蹟。

 

而茶商們炫富的方式也非常有那個年代的特色,據俄羅斯學者西林在其著作《十八世紀的恰克圖》中寫道:「每個商人都只用茶葉來炫耀財富,他們把來客從未見過的各種茶,一樣樣的拿出來給他們喝……」,而一位在一八七〇年到恰克圖的美國旅行家,同樣也對恰克圖留下深刻又誇張的印象,他是這麼說的:「在恰克圖你必須是身家四、五百萬的富翁,才有資格受到尊敬!」

 

恰克圖近年來現況。©馬耀俊/CTPphoto

 

茶葉交易所

 

位於恰克圖的復活大教堂,其東面是寬闊的古大街,過古街再往東走約兩百公尺,就是俄羅斯海關貨物的監管區,也是以前的茶葉交易所(即海關保稅區)。監管區是一個長方形的大院子,四周都是用房子圍起來的。大院裡面是露天空地,有兩個足球場那麼大。貨物監管區的正門正對着西面的大教堂和古大街。走進海關監管區的大院,空空的露天大院裡雜草叢生,房屋都坍塌了。

 

從牆壁上宣傳畫和正門前的列寧塑像判斷, 這個大院在一七二七年後建立海關監管茶葉交易區,一直延續用到二十世紀中期。當年車水馬龍的駝隊運送茶葉往俄羅斯,第一個海關檢查區和交易區就在此處。

 

茶葉之路給俄羅斯茶商帶來豐厚的利潤,當年中國茶葉和中國酒遠銷大漠南北,在這片草原上已經喝了兩百多年了。著名的「川」字磚茶和「魁」字白酒,至今仍然是呼和浩特甚至整個內蒙古草原上的少數民族最喜愛和信任的商品。

 

恰克圖重要地標建築──復活大教堂的舊照。©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