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一片葉子的人間道:國運即商運
著名的國際貿易長路,除了世人所熟悉的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以外,距今短短一百到三百年之間,還有一條從中國福建武夷山往北過張家口、烏蘭巴托、恰克圖、貝加爾湖,跨越寒冷的西伯利亞、莫斯科,直抵聖彼得堡的中俄茶葉之路。
一條興盛短短兩百多年的貿易之路,讓人清楚看到茶葉這樣一個在中國已有兩千年的傳統農業經濟,如何走入工業化、國際化的生產、加工、包裝、運輸,以及在金融體制的支持下,創造了亞歐大陸近代經濟貿易的奇蹟;但接著又是如何在經濟全球化的壓力、政治環境的急速轉變下,從極盛極榮,到瞬間戛然而止,以致近乎銷聲匿跡,幾被世人所遺忘。
小小的一片茶葉,打開了原本各自封閉的國家如中國、如日本。而萬里茶路的興衰期間,中國、俄國、英國領導人的算盤謀畫,三國商人的智慧角力、不挫毅力,乃至潮流大勢、政治力量對商業的直接碾壓,皆令人大開眼界、不勝唏噓。
將茶葉運用到底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栽種,以及利用茶葉的國家。
在兩漢之前,中國的茶葉種植主要以巴蜀地區為中心,之後慢慢沿著長江至中下游開闢新產區。魏晉南北朝時,江浙和東南沿海地區已大量種植;隋唐時期成功開鑿大運河,茶葉生產和貿易空前發達,陸羽的《茶經》也在此時問世,紀錄了中國茶葉生產和精采的茶文化。
茶葉此時向東由隨唐使外傳到日本,向西則在西北邊疆的關卡以「茶馬互市」的方法,由以馬匹換茶的回紇人將茶葉運銷到了中亞等國。西南面的茶馬互市更因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而連帶使得茶馬古道興起。海上也自廣州、泉州、明州(寧波)等對外貿易港傳播至阿拉伯國家。茶產業在唐代驚人地迅速發展、國際化。
宋朝則以嚴格控制茶葉產銷、國家專賣、規定買價和賣價的榷茶制度,配合茶馬互市,鞏固了邊防,避免了銅金屬的流失或錢荒,也為國庫賺取大把銀兩,使得宋朝的經濟社會有了安定的外部基礎。明朝時因為北方戰亂急需馬匹,所以恢復元朝時一度中斷的茶馬交易,並嚴禁私人販運,以及不得將茶種引過四川雅安的二郎山。
清朝時期和元朝類似,不太需要以茶換馬,反而需要邊茶貿易以帶來財政收入,因此至乾隆年間,以茶易馬的政策便完全終止,改為「引岸制」,即由官方固定茶葉的採購地點、運行路線、銷售口岸及銷售範圍,由商人自行發展,因而使得邊茶貿易異常興盛。
昔日恰克圖茶葉批發庫的情景©達志影像
全世界都喝起了茶!
當亞洲人已經大都喝了一千多年的茶葉後,一六一〇年,歐洲人才透過荷蘭東印度公司從日本平戶帶回去的茶葉,第一次知道世界上還有這種飲料。
一六三八年,俄國駐中國使臣斯達爾可夫從中國攜帶絲綢、瓷器和六十四公斤的茶葉晉見羅曼若夫王朝沙皇,沙皇品嘗之後如獲至寶,這是中國茶葉首次出現在俄羅斯,但也旋即在上流社會大受歡迎,由貴族到平民,喝茶在當地成為一種時尚:「寧可三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
再過了廿多年,葡萄牙公主凱薩琳嫁給英國國王查理二世,陪嫁品中有小箱的中國皖南「松蘿」綠茶。她用綠茶招待貴賓,品飲中國茶遂在宮廷、上流社會乃至民間形成風尚。英國東印度公司於一六七八年正式開始輸入茶葉,到了一七八四年,估計約有三分之二的英國人每年至少要消費三磅(約一點四公斤)的茶葉。
北美大陸則亦是十七世紀時就開始依英國的規定,只能透過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進口茶葉。但也因為其售價遠高於荷蘭東印度公司,因此造成波土頓茶葉黨起義,並於一七七六年獨立成美國。美國是中國綠茶和烏龍茶的主銷區,銷往美國的綠茶佔據四分之三,十九世紀末,美國僅次於英國,成為中國茶葉第二大的銷售市場。但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美國便轉向更為誠信以及工業化的日本進口茶葉,不再依賴中國。
正山小種茶青©柯炳鐘/CTPphoto
清朝的茶葉外銷,主要就是集中在上述所提到的英國、俄國、美國三地。而在一八四〇年代中期,英國貝特福德公爵夫人發明了下午茶,此風襲捲了整個歐洲,一下子,彷彿全世界的人都開始熱愛喝茶了,更使得中國茶葉炙手可熱。
當時中國的茶葉出口只有兩個口岸:南方的廣州,主要對歐美和亞洲的茶葉貿易;北方的恰克圖,主要對俄羅斯出口茶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