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瞅中國】格調之變
階級的不同,造成消費與品味的差異。中國版的階級命名,在一九九二年確立全面市場化路線之後迅速出現,中產與小資正是一組對照。中產強調物質基礎,有房有車是基準,小資則強調看文藝小說與藝術電影等的文化消費。
出版市場裡亮眼的暢銷書總是獨樹一幟,常位於購書網站或是實體書店的中心位置。文化評論集雖少有如此幸運的機會,卻有一本文化評論集的翻譯在廿年間分別由四家出版社付梓,即是這本名為《格調:階級等級與生活品味》(Class: A Guide Through American Status System),美國賓州大學英美文學系教授保羅‧福塞爾(Paul Fussell,一九二四~二○一二)於一九八三年初版的作品。何以一本書十多年後飄洋過海,在中國激起熱議?
一九九八年版封面©李政亮提供
找尋中國版的身分認同
《格調》一書旨在以嘲諷手法勾勒美國中產階級與藍領工人在食衣住行、乃至休閒娛樂的各種差異,書中詳盡地指出各種物件品牌的名稱。其第一、二版分別在一九九八與二○○二年翻譯出版,第一版與第二版帶給中國的是本土的階級區隔方式。
一九九二年中國確立全面市場化路線之後,社會與市場為之大變,消費成為時代關鍵詞,就連「家」的配置也開始需要消費。單位福利分房曾是社會主義的許諾,也就是單位依工作年資、級別與家庭人口等綜合考量分房給單位員工。然而,一九九八年單位福利分房取消,這意味著中國面進入商品房時代。與此同時,中國各省爭取外國汽車工業進駐,汽車工業也如井噴般地發展。
美國中產階級©視覺中國
社會的大變化之下,長期以來「兩個階級,一個階層」(農工階級與知識分子階層)早已不符現實,大眾開始在劇烈變化的時代裡探問自己身處何種階級?《格調》帶出階級消費與品味的差異,中國版的階級命名與文化則迅速尾隨出現,中產與小資正是一組對照,中產強調物質基礎,有房有車是基準,小資則強調看文藝小說與藝術電影等的文化消費。
中國版M型社會
二○一一年《格調》第三版問世。
與十多年前消費狂潮的景況略有不同。中國的八○後,曾被視為中國建國後成長環境相較富裕的一代,然而,當他們三十而立之際,迎接他們的卻是大城市不斷高漲的房價,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針對日本現況提出M型社會的說法
──中產階級往上流動者少,向下滑動的卻更多。
與此同時,房價不斷高漲,「中產消失」甚至「逃離北上廣」也成為中國版M型社會的寫照。自覺卑微的「魯蛇」與「屌絲」等調侃說法(皆指「人生失敗者」,時常用作自我解嘲),也成為網路流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