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古代怎麼過端午節?帶你穿越到大唐盛世過端午
唐人所稱的端午/端五,也稱每月的第五日,在盛唐之前,官方不稱端午節,而是「五月五日」,在盛唐時候,五月五日才成了「端午」,並在政府文書裡,將端午和寒食、上巳、重陽並列重要節日。
今年過年時,我們說了唐人過年的重點是在防疫辟邪,有朋友就問我「可是,防疫不是端午節的事嗎?」確實,現代的我們會有配香包、艾草等習俗,防疫也一直是端午這個節日的重點,在先秦時代,稱五月五日為惡日,或許是因為五月正是入夏之時,氣候變化容易生病,所以在先秦到南北朝的各種紀錄中,就告誡人們到了此時要洗藥草浴、齋戒,謹慎小心地度過此日,甚至這一天生的小孩都被視為不祥之子(比如孟嘗君),真不知有多少的孩子因此而失去生命。
© 圖蟲網
節日休假很重要
但到了唐代,一開始並沒有「端午節」的說法,唐人所稱的端午/端五,也指稱每月的第五日,在盛唐之前,官方不稱端午節,而是「五月五日」,唐高宗年輕時曾經問宰相「這五月五日是從哪來的習俗?」宰相特別引經據典,說了屈原投江的故事,皇帝才恍然大悟,顯然端午與屈原的連結,在唐代並非人人都知道的故事。
大約在盛唐時候,五月五日變成了「端午」,而且在政府的文書裡,將端午和寒食、上巳、重陽並列,認為這四個節日是因為「因人崇尚,亦播風俗」而成立的,換言之,有點由下往上的意味。不管如何,在盛唐以後,端午節已經成為重要的節日,也是互相贈禮的時間,重點是,在這一天,大家都可以休假,皇帝還會擺宴席請大臣吃飯喔!
潮州粽子。© 任中豪/旅讀中國
除此之外,皇帝也會送長命索與夏天的衣服給親信的大臣,像是三品以上的重臣或者諫官這些皇帝耳目的臣子。長命索也稱百索、長命縷,是絲線絞成,祝福長命百歲之意;至於夏衣,詩聖杜甫就寫過一首詩來感謝皇帝的賞賜:「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自天題處溼,當暑著來清。恰稱身長短,終身荷聖情。」簡單說,輕柔的衣料、合身的剪裁讓杜甫無比感謝,甚至說他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皇帝的恩情,不過,在得到賞賜之後不到兩年,他就離開了朝廷。
端午節也不只是上對下的餽贈,各地的官員、皇室也都會向皇帝進貢,比如各種絲織品、香料,最特別的是揚州的工匠會在端午時於江心鑄鏡後,獻給皇帝,白居易曾有詩紀錄此事:「江心波上舟中鑄,五月五日日午時。瓊粉金膏磨瑩已,化為一片秋潭水。鏡成將獻蓬萊宮,揚州長吏手自封。人間臣妾不合照,背有九五飛天龍。」
這種送禮競賽對於想拍馬屁的官員來說,自然是露臉的機會,就連已經過世的皇帝,每年五月五日也會由子孫送上夏衣與扇子給亡者使用,雖然唐代的皇帝曾經多次下令不要在端午進獻,但根據紀錄顯示也沒有人認真遵守禁令,才需要每個皇帝都裝裝樣子以示自己不貪圖這些東西。當然,我們也不能太苛責唐代的皇帝,因為在當時的紀錄中,端節的時候唐人真的很喜歡到處送禮,像是扇子、衣服、食物,以至於皇帝的禁令中也要求一般人不要送禮以免糜費過度,可是,也沒人在管他就是了。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20 年 6 月 【指點江山 橫越萬里長城】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
↶↶↶ 加入旅讀 Telegram,最新動態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