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特別報導】走入千年大漠的圖書館:解碼藏經洞所藏

【作者】
文_湯蕙華/旅讀中國 圖_ CTPhoto 、圖蟲網、大英博物館
2020.04.24

來自敦煌石室的近七萬件敦煌寫本,基本上皆出自於千餘年前的古人手筆,從魏晉南北朝後、隋、唐到五代,敦煌遺書內容豐富、語體寫本同樣多樣,稱得上是綰結中國中古時期社會經濟與意識型態的百科全書,若想深度理解古代中亞語文、窺得石窟宗教藝術的發展,恐怕離不開敦煌遺書的詮釋;當然,有志之士還必須具備多項專業學門知飾,方能展開有意義的研究。

 

 

 

 三二二號窟初唐天王彩塑   ©王苗/CTPphoto

 

復得的教典

 

現存敦煌遺書中,大約有九成以上卷子歸屬佛教文書;而經、律、藏俱全的內容,則是敦煌佛經最為特別之處。另方面,「藏外佚經」(即《大藏經》未收的佛經)的發現,例如陷番時期未能傳到中原的河西譯寫或西域新傳佛經,以及失傳於中、印的孤本等,這些文書忠實記錄寫經時間、地點和抄寫者,對於研究印度佛教對中國的影響、漢藏佛教交流情形具有重要價值!

 

在佛教典籍之外,隋代以後,道教勃興,加上唐朝宗室尊奉老子(李耳)為祖,故亦有不少道教文獻流傳敦煌 ──單是《道德經》一書,就有十餘種寫本!這些道家經典紙品精美、書法工整,唯大多殘缺不全,背面則多書有佛教內容;其中特異者,比如《老子說法食禁戒經》,便對於研究民間食俗具有相當參考價值。

 

當然,其他少數宗教的典籍,也能在當中略窺端倪。例如三世紀中葉由波斯人傳入中國的景教,由於該教在世界各地流傳時曾遭到迫害,故現存資料十分有限(主要依靠當時跟摩尼教對立的基督徒、伊斯蘭教徒記載的少量內容),唯藏經洞中曾發現《摩尼教殘經》、《摩尼光佛教法儀略》等經典,或能增補原本的不足。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基督教最早傳入中國的支派「景教」上。景教於唐朝傳入中國,流行約兩百多年,不過留下來的經典文獻卻十分稀缺;遭伯希和劫去的《大秦景教三藏蒙度藏》,則是封存藏經洞裡、敘利亞版本的唐代譯文,其重要性僅次於在西安近郊發現的名品「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

 

從儒學到文學

 

敦煌寫本另還囊括百種以上的儒家典籍,年代多介於六朝至唐代間。這些古代寫本包含諸多儒家經典,其中,何晏的《論語集解》、《論語皇侃疏》等均為宋代以後亡佚的古版本,最具學術研究價值。

 

而敦煌所藏的文學資料,除卻唐代詩歌文集和士人詩篇外,更突出的則在於大量來自民間創作的文學作品,比如詩歌、變文、曲子詞、話本小說、俗賦等,形式可謂相當豐富。至於赫赫有名的「敦煌變文」,題材則橫跨宗教、歷史乃至於民間傳說等範疇,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孟姜女」,在變文文本中復以誇張的想像手法來敘述孟姜女萬里尋夫、哭倒長城的故事,比起傳統佛教的開示類故事,似更加引人入勝!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20 年 4月 【海上之城-泉州】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

 

 

↶↶↶加入旅讀Telegram,最新動態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