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編輯室報告】偉大城市的二次誕生

【作者】 鄺介文
文、圖_資深企劃主編/鄺介文
2019.12.02

根據印痕理論,雛鳥或幼獸會將出生以後首個見到的對象視作母親,繼而模仿、重現。在我而言,出生以後首個身處的環境,香港成為我往後判別一座城市的基準:地鐵是否四通八達、建築是否高聳入雲、商場是否人潮湧動、語言是否多元混雜。如果沒有具備上述條件, 彷彿不夠資格稱作「城市」。於是,我開始一個一個替它們分門別類,香港是, 澳門不是。

 

直到後來,我開始旅讀世界,這才發覺城市樣貌千百種。洛杉磯當然是城市, 舊金山何嘗不是?米蘭當然是城市,佛羅倫斯何嘗不是?東京當然是城市,奈良又何嘗不是?尤有甚者,那些隱藏在地景背後、鏡頭底下,日復一日銖積寸累下來不足為外人道的生活質地,才是城市之所以為城市。

 

每回舉辦旅遊講座,我總是如此說道:早在澳門成為澳門以前,我就已經知道澳門。當時,葡京酒店不過數層樓高、氹仔路環仍舊各自獨立、大三巴無須鋼架支撐,更沒有左鄰右舍囑咐為他帶一盒杏仁餅。如此口沫橫飛,好像我有多麼理解澳門似的。然而,這裡所謂的「澳門」,不過只是主權移交以前的澳門。在我七番八次前往採訪以後,逐漸意識到這樣粗淺的認識遠遠不足,澳門很小,可是澳門很深。因為它一直正 「在」發現自我,我們也可以一「再」發現對方。

 

如果將之縱向剖開,四百餘年歷史宛如岩層,這才驚覺,過去總被視為慾望城市的澳門,實是複雜起因縱橫交錯而來的結果。文藝復興風格的大三巴上刻有中國和日本元素、本地葡菜使用醬油而本地葡塔是英國人的傑作、藍白相間的花磚根本源自阿拉伯,而民間繼續信仰風水鐵打針灸和媽祖。原來所謂城市, 不是地鐵建築商場語言,而是食衣住行當中,有沒有透出一些罅隙,供人思考過去、思考世界?

 

如無意外,澳門輕軌將在本月通車, 生日禮物一般,又將撼動當地旅遊線路,也補足了年幼無知的我對於一座城市的想像:地鐵是否四通八達。主權移交二十週年的現在,澳門還「在」發現, 而我也還「再」發現。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19 年 12 月 【澳門,在/再發現】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

 

 

 

↶↶↶加入旅讀LINE@好友,好康優惠訊息一把抓!